都说成熟的过程也是变老的过程。
其实不是的,成熟与年龄无关。人要变成熟,需历练和沉淀。
未经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从青涩懵懂,到坚强稳重,走过这三个层次,你也就真正成熟了。
1
第一个层次:痛苦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受:
在自以为成熟的阶段,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懂得了,只有等到有一天,你切切实实的受伤了、遇挫了,才会发现,过去的那个自己,有多幼稚。
能哭出的悲伤,不叫悲伤;能说出的委屈,不是委屈。真正的痛,是无法言说的,只能由你独自一人去承受。
这听起来很残酷,可也正是从我们意识到何谓痛、何谓苦的那一刻,才算是启动了成长的开关。
没有人喜欢痛苦的滋味,但对于人生而言,这其实是不可缺的一部分。
生理学上,把对疼痛的感受称之为痛觉。痛觉虽然会让人难受,但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却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会产生一种警戒信号,告诉我们机体正在遭受损伤,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帮助我们保护机体避免继续受到伤害。
那在精神层面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事,只有真的让你痛了,你才会知道,自己过去到底错在哪里,有哪些认知是需要修正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完善的。
这就是痛苦的意义之所在。
所以,有句话才会说:未经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如果你只懂得享受快乐,却完全回避痛苦,那你对生活的体验就无法变得更深刻的,而是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有正视和接纳痛苦的勇气,既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
2
第二个层次:觉知
觉知二字,如字意所示,即察觉与知道。
能够察觉自身存在着什么样问题,并看清问题背后所蕴藏的根本原因,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觉知的能力。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其实是只长年龄,不长心智。虽然ta们看起来外表已经很成熟了,也跌过不少跤,内心却一直没有长大,总是会重复犯过去的错误。
还有一些人,在经历过伤害以后,就很难从走出来。一件事发生了,会一直在揪着不放,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里而无法自拔。而越是这样做,ta就越会被痛苦的情绪所淹没。
这两者情况,说到底,都是因为缺乏觉知力所致。
心理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能够觉知困扰或任何问题的全过程,才会有脱离问题的自在。
换而言之,就是你需要从中痛苦的漩涡中抽出身来,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尽可能客观地审视自身所经历的事件,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了解每一个情绪从何而来。
人生难免会遭遇困境,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情感上受挫,还是来自其它方面的痛苦,它皆不过是一面镜子,是在提醒我们,要从问题中观照自己、看见自己。
所以,抵达成熟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这样的机会,利用它去做觉察和反思,分析与内省。
安住当下,保持全然开放的觉知。
当你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并获益于过往的经历时,你就已经超越了原来的你。
3
第三个层次:改变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觉得,改变是一种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从改变认知开始,到改变行为,最后改变自我,这个过程,也是考验一个人成熟度的最终标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把会成长形容为是一场蜕变。
就像一只毛虫虫,要先蜕皮化成蛹,然后吐丝作茧将自己包裹起来,再静待时机,直到有一天可以冲破外壳阻力,化成为美丽的蝴蝶。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蛹都能成功化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蜕变。
有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知道需要改变,但在想到和做到之间,又容易在各种缘由面前败下阵来。
改变当然很难,因为它意味着你得从内至外去重塑自己,而且还要配之以足够坚定的信念和执行力。
其实,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活出自我,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把自己当成人生的主人,是否愿意扛起对自己的责任,无论以什么样的代价。
改变当然会痛苦一阵子,但不改变却会痛苦一辈子。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能将你阻拦。
只要你坚持从点滴改变开始,不急于求成,就定能在一步步的自律和积累中,遇见全新的自己。
古语有八字箴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成熟的最高境界,既不是故作深沉,也不是一味忍受痛苦,而是能够以淡然沉稳的心态,践行对自己所有的承诺。
凡事都看到明白,也能说到做到,就是你真正成熟的时候。
4
《蒙田随笔集》里写道:“生命本无好坏,是好是坏全在你自己。”
是的,人这一生,种种经历,好与坏,错与对,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成全自己的智慧。
在通往成熟的路上,愿你直面痛苦,保持觉知,无惧改变。
从此,不为往事扰,只为余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