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是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其他学科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注重识字教学,学习汉字形、音、义,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识字教学,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汉字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国学大师南怀瑾告诉我们:学汉字就是学中国汉字智慧,学中国汉字智慧,就是学汉字思维,懂得汉字思维就有了真正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小学阶段,要把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识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汉字的演变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引经据典,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中国流传许多经典传统故事,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渗透传统故事进行学习。例如:学习“孔”时,老师可以讲述“孔子拜师”的故事,通过学习孔子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无止境追求,加深对“孔”的记忆,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又如,在学习“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通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让学生懂得古人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辛,创造幸福的精神。这些故事又蕴含着许多道理和美德,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道理相得益彰,收效良好。
在演变中理解汉字的意义
汉字经历了6000多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由商代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形体上逐渐由圆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从探寻汉字演变过程出发,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明白汉字的由来,拓宽学生的汉字文化视野,还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如课文《贝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与“贝”有关的汉字来了解中国钱币文化。贝壳不仅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且方便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慢慢地,古人就把贝壳当作交换的中介物——钱币。我们来观察“贝”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小篆—楷体。由此得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通过渗透汉字演变过程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丰富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结合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有趣、浓厚的学习氛围,把教材知识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与汉字联系起来,采用创设情境、联系传统节日、诗文朗诵比赛等方式进行学习,以此降低学习的难度和枯燥性,提高识字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古诗《元日》时,老师可以先播放喜庆的图片和视频,营造除旧迎新的热闹氛围。题目“元日”,意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学生在读古诗的过程中,找出“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等词语,结合春节传统习俗文化,让学生对生字“爆”“屠”“苏”“换”“旧”“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节日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意境和氛围之中,还可以强化对生字新词、诗词的理解性记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厚植在孩子们心中,传承中华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用心学好中国字,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