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92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假期经常能听到父母抱怨自己家孩子“一天到晚就捧着手机”、“干什么事都得在旁边看着”......孩子的这些表现都反映出其自制力的缺失。而“自律”又是决定着孩子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完成设下的目标对他来说可谓是难如登天。
人人都有惰性,对于孩子来说,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忍不住想要、看到喜欢的食物忍不住想吃,这些行为都无伤大雅。
但作为父母,就需要在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不要忽视孩子自律性的养成。孩子缺乏自律性有哪些表现?如何培养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都要进行了解。
孩子缺乏自律性的表现
除了在网络、电子产品面前变得丝毫不自觉之外,父母需要了解自律性差的孩子还有哪些其他的表现?
第一种、自控力差,做事容易分心
如果孩子缺乏自律性,就会导致孩子同样缺乏自控力,这一类的孩子通常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
他们经常会看书看到一半就被周围环境里的玩具吸引过去,或者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发呆、走神,导致作业经常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发生。
第二种。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沓
由于自律性和自控力的缺乏,造成孩子没有基本的时间观念,做任何事情都磨磨蹭蹭的,始终不能快速、积极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产生父母越催、孩子越慢的现象。
孩子缺乏自律性的原因
面对孩子自律性的缺乏,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而要了解孩子缺乏自律性的原因并尝试寻找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改变现状。
原因1、生理影响
有的孩子缺乏自律性是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被外界的种种诱惑蒙蔽双眼,同时他们的自控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
因此无法做到与大人一样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或想法,说停下就能停下。对于此类原因的孩子,父母不必过度担心,只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引导,就会帮助孩子成功实现自律性的养成。
原因2、周围环境影响
要想实现自律,首先就要拥有强大的专注力,在做一件事情或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果孩子在培养专注力的过程中经常被父母打断或被周围的事情所吸引,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无法完成自制力的培养,从而也会造成孩子缺乏自律性。
不仅如此,孩子身处的环境质量也很重要,在孩子学习时,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否则孩子的自律性不仅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反而会越来越差。
原因3、父母给过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对孩子寄予一定的厚望。
适当的压力会达到促进孩子提升自我的效果,但如果父母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或在孩子完成学校的课业后又给孩子增加许多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任务,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长此以往逐渐开始自暴自弃,对父母和学校布置的任务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造成自律性下降的后果。
孩子自律性如何养成
自律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来自父母的谆谆善诱和耐心引导。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养成计划。
首先、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划
对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自律来源于家庭规则的建立。在孩子尚年幼的时候,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爱不释手、碰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大快朵颐,直到自己玩腻了或吃不下了才肯收手。
这种情况就需要父母的介入,在孩子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时,父母要规定一个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孩子可以尽情地投入进去。
时间一过,就要要求孩子从这个状态中脱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对时间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学会如何管理时间。
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在孩子学习时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环境,确保孩子能够专注完成手里的工作。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成长阶段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形象。
比如父母要做到生活中做事有规划、生活作息有规律等等,与孩子一起共同进步,促进孩子的自律性养成。
最后、父母要坚守原则,不能退让
父母和孩子立下规矩之后,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切记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撒娇或哭闹就有所退让。
父母只有坚守住了自己的原则,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否则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立下的规矩放在心上,仍然我行我素,始终无法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也就无法拥有良好的自律性。
教育同进步寄语:
孩子自律性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他需要来自父母的耐心引导和理解包容,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根据孩子的性格等多种方面采取最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逐渐自我改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