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穿梭于喧嚣人海,会与很多人不期而遇,
缘聚缘散,最后留在我们生命中的,只有很少数人。
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圈子定律”:“人的智力决定,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圈的数量,最多150人。这其中,精确交往的也就20人左右。”
这个定律,揭示出一个社交真相:我们所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知道,终其一生,只会和有限的人产生实质性联系,或许,就能省却诸多烦恼。
朋友可以少,彼此真诚就好;圈子可以小,相处舒心便好。
01、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有句话说得好:“感情不要强求,圈子别太硬挤。”
如果为了某个目的,刻意去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不仅徒劳无功,还会身心俱疲。
作家周宏翔,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A,在娱乐圈打拼,起初并不顺利。身边的小团体,虽然都认识,但很难挤进去,别人聊天、搞活动从来不会带上她。
其他人都出唱片、拍电影,A也很努力想要和那些人看齐。
A的条件不错,终于出了专辑。她给圈里的朋友都寄了唱片,希望大家指点,更期待在某些场合,他们能够想起自己。
然而,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几个月后问起,对方才突然意识到,好像是签收过什么东西,但却根本没注意放在了哪里。她也只能和善地笑笑,说着没关系。
每个人都很忙,在你不够强大的时候,没人会注意到你。
风水轮流转,她也确实越来越优秀,几年后跃居一线,在行业中风生水起,很多人都开始注意到她。
这时候,过去那些不把她放在心上的人,又开始和她交往起来,好像之前的那些不在意、不重视从未发生过。
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底子硬了,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巴结”了。
A在经历世事人情之后才明白,其实自己一开始就不属于那些圈子。
因为说到底,朋友不是“乞讨”来的。
正如周宏翔所说:“真正的朋友,会因为你的美好接受你,而不是因为你的讨好才将你纳入交往名单。”
不由得想起窦文涛,他曾经进入过富豪圈,跟着那些人消费,过了两天就受不了了,他总结说:“咱们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别硬往上凑。”
圈子的背后,是共同的文化底蕴、同级的思想高度。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被接纳。
层次不同,不必相求;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强行去融,只会打扰别人,委屈自己。
旗鼓相当的感情,最美好;
势均力敌的圈子,最合适。
02、圈子虽少,真挚就好
年轻时总以为交游广阔是能耐,年纪大了渐渐明白:去伪存真才是真本事。
成年人的世界,“加好友”容易,“交朋友”很难。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在知乎上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太太读MBA时有一位同学,在读期间,几乎每场活动都不缺席。
无论是聚餐、校际比赛,还是晚会、企业参观,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花在这些社交活动上,因此也与各行各业的人混了个脸熟。
用这位同学的话说,“读MBA不就是为了积累人脉吗?”
3年下来,确实人人都认识了他,他也时时以“圈子多,人脉广”自居。
四处炫耀他前天跟这个师兄见了面、昨晚跟那个教授吃了饭。
然而,当他毕业答辩出现问题的时候,连一个出面帮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没有,
他只能多修了一年,才拿到MBA学位。
而王世民的太太,隔了好久才有空参加一次活动,却结交了互相欣赏、继而有了深度交往的好友。
她的论文打印出现问题时,好几个同学都帮忙处理,终于赶在最后一刻成功答辩。
那位同学,几年来一直忙于拓展各类圈子,却唯独忘了,真诚、互惠才是人际交往的底色。
推杯换盏之际,以为相识遍天下;遭遇挫折之时,方觉知己没几人。
圈子可以少,但一定要知心;朋友可以交,但一定要真诚。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扩大所谓的“人脉”,那么到最后,你只会变得越来越失望,就像陈铭在《奇葩说》中所说:
把谁都当朋友的人,往往没有真朋友。
经过真诚的淘洗和淬炼,方能留下彼此珍视的朋友。
舍弃无用的社交,做好人际关系的断舍离,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活法。
03、圈子虽小,舒服就好
人到中年,逐渐学会了给人生做减法,我们不再渴望朋友遍天下的虚荣,也不再流连社交场上的喧嚣。
缩小交际圈,会活得更轻松。
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颜宁,对此体会颇深。
颜宁刚进大学时,有各类报告可以听,有多种课程可以选,有花样繁多的社团可以加入,她认识的人一下子就多了好几十倍。
面对眼花缭乱的一切,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直到她进入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发现做实验这么有趣,才开始沉下心来,确定以科研作为毕生的事业。
颜宁感觉到,跟无关的人打交道,太累。
她主动避开了科研以外的世俗干扰,过着家和校园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
在清华,她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闺蜜李一诺,以及几位至交,其中就有生命科学院的俞立教授。
俞立是圈里的“生活委员”,很多活动都是他在张罗,参观艺术展,带大伙去新的小酒吧,还会组织滑雪。
颜宁说话直,学术问题一向直言不讳。她曾直接批评俞立的研究目标“没什么了不起”,俞立知道她说的是事实,虽心生不快,但也很快接受了,因为“她是颜宁”。
“颜宁可能在人情世故方面稍微差一点,但她有一种可贵的少女感,很天真。”李一诺评价她。
能够保持这点天真,无疑是来自于朋友们对她的保护和包容,可以让她更纯粹地做自己。
颜宁庆幸这小小的圈子,让自己的生活如此愉快。
和他们在一起,可以随心随性,而不必小心翼翼。
真正舒服的关系,不需费心维持,不必相互取悦,即便是沉默甚至互怼,也能感到无比的自在。
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
穿鞋走路,合脚最重要;
和人交往,舒心最重要。
余生,不必把过多的人请进生命里。
04、余生,跟舒服人,做快乐事
一位作家曾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一生,我们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却只与少数人相携而行。
万千过客中,真挚的朋友最深得人心;
繁华热闹里,舒服的生活才干净惬意。
余生,跟舒服人,做快乐事,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