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典型的5个行为表现。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愿意社交,尽管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是只要具备本文所说的5个表现,就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了。一些疏远社交的人,常常会夸大独处的价值。可是事实上,他们却对独处极为不自信,要不然也不会这么急于向别人证明独处的价值。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向成熟。在成熟的过程中,永远无法绕过的一步就是社交。独处与社交属于两种能力,不要觉得疏远他人就算是具备了独处的能力。也不要觉得融入了社交,就算具备了社交能力。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5个表现
社交抑制
潜意识里渴望得到朋友的理解和认可,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所接纳,但是却极力压抑现实行动,这就是社交抑制。心里面渴望得到很多好朋友,可是现实中却总是在克制交朋友的冲动。在他们的认知中,不认为自己可以被人理解和接纳,所以跟别人交朋友一定会被看不起。在他们预设的挫折之中,大大削弱了内心的社交动机。试想,一个充满挫折的行动,并且无法从中获得好处的行动,有谁会充满热情地参与呢?社交抑制,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
对批评及情绪压力易感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所有情感,都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下。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褒贬过于敏感。当别人夸赞他们时,他们觉得自己特别有存在感;可是当别人批评他们时,他们就会特别难受。如果同时有人夸赞自己和批评自己,他们更容易被批评自己的人吸引,并且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情绪开关在别人的手上,别人可以随时触动开关,让他们或喜或悲。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共情力较强,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会很糟糕。对批评及情绪压力易感,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第二大表现。
自感气场不足
回避型人格障碍自感气场不足,根本无法融入到别人的谈话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看不到的气场,每个人的气场强弱不同,有的人气场强大,有的人气场不足。这股气场,你可以理解为由内而外的一股力量,包括:勇气、魄力、仁慈、胆识、见识、格局、卓越、节制、智慧等等。回避型人格障碍往往不具备这些内在力量,所以气场虚弱。当他们面对一个特别强大的气场时,不自觉地就会退缩。当气场强的人关注到自己时,就会有一种“被包围”的压力感,所以才会疏远社交。
认为自己无足轻重
回避型人格障碍认为自己无足轻重,总是把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上。社交中不会主导任何一段关系,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被动接受的结果。他们不懂得拒绝别人,也不懂得同他人建立关系。在他们童年时期,因为总是被父母忽视和冷落,使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误的信念:“就连父母都不喜欢我,还会有人喜欢我吗”。在这个信念之下,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麻烦。他们越是无法接纳自我,也就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越在乎别人的看法反而越害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
对他人的敌意指向自己
回避型人格障碍将对他人的敌意指向了自己,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的“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爱及陪伴,他们应该很讨厌父母,并且找父母理论才对。可是他们害怕被父母抛弃,害怕被父母责骂自己,所以将这种敌意压抑在心里面。这股敌意并没有消失,而是指向了自我的部分。他们不认为父母做得不对,而是过度地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一定是做错了。其结果就是更加轻视自己,更加没有勇气参与社交。
如何改变回避型人格障碍?
培养独自生活的能力
按照一般的成长逻辑,人们应该先融入社交,再来培养独自生活的能力。可是现实中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分奏效,因为将一个“婴儿”直接放入社会中,很显然是“危险”的。那么,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暂时无法融入社交,那么就要培养独自生活的能力。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就是自律能力,要按时作息、按时三餐、按时运动。如果你不具备自律能力,那么你不能从独处中获得丝毫价值,而你也会因为过度的放纵而越来越堕落。有了自律能力,还要有条件养活自己,不要依赖父母或者他人而生活。要照顾好自己的衣食起居,还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才能够从独处中获得价值。
以独立的人格来融入社交
正如前文所讲,社交是永远绕不开的走向成熟的路。如果你严格按照独处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你已经具备了自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情绪胜任力。当你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此时,别人对你的褒贬,你不会那么敏感了。因为经过独处后的你,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别人说出了一个事实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或者生气。此时社交中的你,不再受到情绪的困扰,而是专注于社交本身。
总而言之,不愿意社交的人,如果出现以上5个表现,说明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不要不当回事儿,要及时地改变自我,融入社交。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