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是,也不是。
首先,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与广告心理学……每个分支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其次,即使是偏重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分支,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都大相径庭。说白了,有些人略懂心理学的皮毛,能套用专业词汇描述一些现象(例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晕轮效应”),但对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
有些人理解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又或者是所谓的“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很难”。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能洞悉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关系模式,揣测意图和目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能较好地处理问题。
所谓“修行靠个人”,确实有的人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能更好地调节自身情绪,提升情商,看事情也通透、豁达了。
如何界定“洞察”?很多时候,“真相”往往是薛定谔的猫。如果你不问或者不做,永远也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再深入一层,即使你得到了一个结果,有时候也不能100%知道真实的原因——因为情况很复杂,人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说谎(P.S.隐瞒也是说谎的一种)。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变化。 未来有一万种可能性,不确定性让人对生活心存希望,同时也感到不安。
你看到的东西是属于过去的、现在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有一定的时限性。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工作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一些自伤自杀、他杀的风险性个案。相较于前者,他杀的风险评估难度更高。单凭一句简单的“我要杀死xx”,很难说这是愤怒表达(anger expression),还是他杀意图(homicidal intent)。当然,专业从业者会使用一系列的问题评估潜在风险:
例如,他杀念头和行为的当前状态和过往史;
是否想过如何实施?
是否选好了时间、地点和对象以及这样选择的原因;
是否已经或能够拿到作案的工具
……
但这些信息还远远不够。
通常咨询师和医生还需要了解来访者的生平经历,包括成长史、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关系、曾经的学校表现、人际交往(如支持系统)、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创伤)等等。
这些信息在评估风险时也非常有用。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最好能从多个渠道了解,单单从一个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在中国,如果来访是未成年人,咨询师和医生一般会与家长进行访谈;在获得监护人授权的情况下,专业人员也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相关情况。
如果医生或咨询师判断来访有很大可能存在伤人的风险,专业人员有duty to warn(告知潜在被害者的责任);
如果来访暂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或计划无差别伤人,那对于成人来访,一般会告知其紧急联系人;
如果是未成人来访,则提醒监护人警惕潜在的风险。通常来说, “激情杀人”的风险性是不可能完全排除的。
举报/反馈

沐心心理说

48获赞 60粉丝
有温度的心理咨询,沐心心理放松您的心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