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知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时期不断的提前,但孩子们的心理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阶段,面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会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孩子安全、顺利、和谐稳定地度过青春期的任务迫在眉睫。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孩子们的性教育不应该是到了青春期才上的一堂课,从幼儿时期,孩子萌生的第一个“为什么爸爸妈妈会相亲相爱?”,“我是从哪里来的?”就应该得到合理的解答。家长应该对孩子有关性知识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不能简单的搪塞过去,越是欲盖弥彰反而进一步加重孩子对性的好奇。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性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构筑把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融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组合机制,三管齐下,齐抓共管。
首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本人认识到其次关于性教育的途径可以以通过讲座、班会、校本课程、海报等多种途径进行。看过孩子课本的我,认为在正常的生物课堂中,更多的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这是青春性教育的基础,是基石,但绝对不是全部,这是学校的老师可以做到的,我们家长可以做到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现如今,或许孩子们的同性恋交往或者同性恋倾向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我对此的观点就是“堵不如疏”。就像众多家长对于性教育避之不及一样,对于同性恋更是如见洪水猛兽,大可不必这样惊慌失措,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是带这些叛逆心理,像是幼儿时期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或者在孩子们眼里的“管束”一旦出现,就是触了他们的逆鳞,本来可以好好沟通的事情也会变得棘手,你一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就不要怪孩子把你当“敌人”。如何做到“堵不如疏”呢?就是跟孩子好好谈一谈“恋爱”与“同性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可以断言,出现“同性恋”倾向的孩子们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长不允许这么做”,就像“早恋”的孩子一样。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都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爱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的任务必须还是学习。这不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是只有你学习提升自己,你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毕竟爱总是与责任同行,你或许在青春期早早尝到了恋爱的甜蜜,但这份果实注定是不长久的,为什么不把这份精力用来提升自己,等到有能力时再获得一份长久的甜蜜果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