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病恹恹的人,是为了随时退出有压力的行动。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上去无精打采的样子。跟他们相处久了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似乎很容易“生病”。要么是身体上的疼痛,要么是心里面不舒服。总而言之,他们每天都能找到一堆奇怪的“病症”。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能够得到一些好处。所以有些人哪怕身心健康,也会有“感觉自己生病”的倾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生病”而获得了不少好处,所以将这种行为模式内化为人格。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模式已经与是否生病没有任何关系了。
认为自己生病的人的表现
每天都病恹恹的样子
跟他们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每天都是病恹恹的样子,没有任何一天是完全正常的状态。他们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要扮演一个“病人”的角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他们每天要么头痛,要么就是肚子痛。即便是没有身体上的疼痛,也会表现在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忧虑等等。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是那么的敏感,以至于好像一股微风飘过,都会引起他们的反应。别人说话稍微大声一点,他们就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好像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似的。
习惯了退缩、放弃
这一类人在面对生活时,总是选择退缩和放弃。他们不会跟任何人竞争,总是表现出一副很谦逊的样子。在面对一些任务时,总是倾向于放弃。他们有很多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退缩和放弃:要么是头疼得厉害,要么是肚子不舒服,亦或是心里面不舒服。他们在面对不熟悉的任务时倾向于放弃,在面对“后果很严重”的任务时也倾向于放弃。因此,他们总是在自己的熟知领域中,做着他们最拿手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给人一种脆弱的印象。
喜欢依附于人
这一类人通常都比较粘人,喜欢跟成熟的人在一起。他们就像是小孩子一样,心里面依靠的人离开一会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他们总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其实是想告诉别人:自己生病了,需要特殊的照顾。可是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完全健康的一天。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是脆弱的、无助的,别人就有责任和义务照顾自己。但是这些想法绝不会告诉别人,因为这直接暴露了他们的真实动机。他们只是通过让自己看上去很需要照顾的样子,来避免被身边的人抛弃。
认为自己有病的人的原因
随时退出有压力的任务
总觉得自己“有病”的人,其实是为了随时退出有压力的任务。他们可以根据任务的艰难程度,控制自己的“病情”。只要任务难度不高,且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他们就能够克服自身的“病情”。可是只要任务难度很高,或者需要承担严重的后果,他们所谓的“病情”就会加重。根本目的是告诉别人,自己生病了,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他们平常就表现得病恹恹的样子,其实是在强化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展现出一副本来就不舒服的样子,关键时刻变得严重了,然后合情合理地退出有压力的任务。
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逃避有压力的任务,其实也就是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条件自尊”。只有得到别人认可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觉得有尊严。同样的,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是嘲笑,他们就会觉得很没尊严。当他们面对不熟悉的、有可能会失败的任务时,他们就在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引发别人对自己的嘲笑。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所以总是以何种理由和借口推脱。相比之下,因为自己身体条件不允许而放弃任务,要远比自己无能好很多了。
渴望得到特殊的关注
前面说过,这类人内心脆弱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总是表现得生病的样子,其实是为了得到特殊的关照。在他们童年时期,可能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后来他们发现,只要自己生病了,就能够得到父母的特殊对待。这一因果关系,形成了他们的认知逻辑。他们觉得,一个生病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被特殊对待。其实,他们渴望被特殊对待,已经远远超越了生病本身。他们内心需要爱,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一切,似乎只有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才能得到。
逃避人生的重大失败
在一种集体生活的环境下,一个人表现出病态的样子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有些人即便是在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仍然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病症。心理学研究发现,哪怕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假装生病的样子。这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解释自己人生的重大失败。在外人面前假装生病可以获得很多好处,这很好理解。这一类人为了逃避自己人生的重大失败,也会表现出生病的样子。似乎只有这个样子,就能够心安理得地放弃努力、放弃进取。
总而言之,总是觉得身体或者心里面不舒服的人,其实是为了逃避压力和随时可能的指责。只有放弃这一病态行为,才能够走向成熟。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