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使得当代人对信息的分析、过滤和判断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的判断和选择来承担后果。成熟的人要远离“愤青式思维”、拒绝偏执型思考,世间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
太极鱼也早就告诉我们答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个中道理相信都明白:凡事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有智慧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有些“养生专家”自己都活不过六七十岁的问题,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
一、人寿命的长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遗传、基因、环境、职业、性格、心态、生活习惯等等,不能因为存在一些寿命偏短的个案,就否定养生的作用。
哪怕是有真知灼见的真正“专家”,也不能保证他自己的寿命就一定就高于常人。
可能他家族遗传寿命就不长;或是性格多愁善感、抗压力差,不善于调节情绪;亦或是他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知道”与“做到”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影响寿命长短有那么多因素,要每条都做到,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当然,的确也存在伪专家,亦或压根就是一知半解,纯粹商业包装出来的所谓“专家”,那他活得不够长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的,养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
首先,养生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不会有养生学、基因学、营养学这类学科的诞生。
古代也有不少著作论述,如:孙思邈著的《孙真人养生铭》、汉代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大家耳熟能详的《黄帝内经》等。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一提到养生,就喊打喊杀,恨不得要“一棒子打死而后快呢”?两种可能:
一是在社会上曾经被各种披着养生外衣的非法、假冒伪劣的“保健品”、“营养品”等骗过,内心有糟糕的心理体验,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那样偏执的反应,也可以理解。
二就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那种了。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完全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只能说他“憨、傻、呆”了。
社会上还存在一种声音:该吃吃、该睡睡,讲究那么多干啥?看看,那些所谓的养生专家不也活不长嘛!其实,他潜意识里存在一种逃避自我管理、不愿意自律的意思。
要知道,真正关注养生,是要牺牲一些自由和洒脱为代价的,谁不想活得率性、洒脱些?所以,肯定要找一些理由来麻痹和安慰自己,只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罢了!
就和社会上一度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类似,读书不好的个别人,在社会上闯出了点名堂,于是大放厥词:“看,读书有啥用,那些以前成绩好的同学,混得都没我好”!
借此言论打击当年那些曾高高在上的“好学生”,聊以抚平学生时代受到的创伤,挽回自尊。
殊不知,这本质上就是“幸存者偏差”,他没有看到大数据背景下,读书好的群体,整体发展得比成绩差的要好得多。
同样的,少部分平时没有刻意注重养生的人,活得也不短,于是“幸存者偏差”效应又来了:“看看,养生专家活得也没我长,该吃吃,该喝喝,讲究那么多,不累吗?”
这类声音不绝于耳。
可是他们没看到那些生活自律,注重养生的大部分人群,生命质量总体是远远高于恣情放纵、毫无律己生活态度的人!
看到这,屏幕前的您,是不是有些许启发呢?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会有两种声音,这是三维空间的定律,就看您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