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教育#
在课堂上,怎样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自己与老师的心理交流活动?
历史发展到今天,学生再也不是被管制、被灌输的对象了。各级领导一再申明,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导。
学习观念的这种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自己对“主体”地位理解得不正确、不全面,就会严重影响到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
任何系统的学习,都是由问题、问题的情境、学习中的困难引起的。解决问题,创造适宜的情境,克学习中的困难,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如果谁在中学时代就能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一个又一个适宜解答问题的情境,找到一条又一条克服学习困难的正确之路,那么他就获得了与别人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权利。有了这种权利,你就等于在窨井中得到了外援,在学习的坦途中得到了同情者。
例如:在讲《最后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向老师、同学提出:“谁是课文里的主人公?是韩麦尔,还是小佛朗士?或者……”他的问题,他提问时那种认真、困惑、急于求答的神情、语态,一下子使全班同学进入了积极思索的情境之中。
此时他从老师及同学们的目光、神色中强烈感到那么多人在都她思考,帮她寻找正确答案的思路。一方面她通过含情的目光向人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另一面又深深觉得自己置身于团结、和谐、进取的氛围之中。所以如此,是她的问题提得好。
(二)利用、调整自己的神态变化。
俗话说:“眼是心灵之窗”。脸色是感情变化的晴丽表。中学生在课堂上最为可贵的品质是坦诚。心里的喜、怒、哀、乐,应当自然流露出来。
课堂上应当是自我控制下的自然的我。这样便于老师、同学了解你、理解你,进而恰到好处地帮助你、解救你。
哪个中学生学会了使自己的神态变化成为正确反馈学习情况的信息,学会了从别人的神态变化中获得别人正确的反信息,哪个中学生就学会了怎样学习。
因为人的性格,是稳定的心理因素,而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神态变化,又探深地受到性格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让老师、同学从自己的颜色、神态的变化中获得反馈信息,都需要有一个了解、理解、掌握的过程,谁把这个过程缩得短,谁就是善于学习的学生。
(三)要学会因人而异的交流方法
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既决定了各自表达心理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也是自己同别人进行心理交流活动多样化的依据。
有的老师喜欢从正面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习惯从反面刺缴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善于以含蓄的神态变化与学生交流心理活动,有的却喜欢用直接的言辞,还有的会以各种不同的沉默向学生表情达意在课堂上。
学生只有摸准了、摸透了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心迹的习惯方式,才能获得与其进行心理交流的主动权,进而才能在彼此间的心理交流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
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对于人的了解和理解。
哪一位中学生把课堂上与人的心理交流视作是诚意的交流,哪一位中学生就必能得到别人的诚心,谁在与别人心理交流中处处想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别人正当的心理需要,谁最终就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心理上的最大满足。
在与别人心理交流中的刻薄者,最后必将体味到被人刻薄相待是什么滋味儿,谦和者,必会得到友谊与尊重;机智而风趣者,到头来必能使师生间、同学间的心理交流活动多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