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是将自己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一种倾向,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容易将自己的主观色彩带入到别人的行为习惯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比如自己待人接物温和,就认为大家待人接物都是温和的,心思较为缜密的人认为别人也会进行全盘的谋划,而这样的效应会让我们很难真正客观准确地了解别人的心理。要想达到更好的社交效果,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而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同理心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也被称作感情移入只有我们带有同理心去思考问题,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知道别人想要什么,能够顺着别人的话题走,给人带来更舒适的对话感受。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被思维所局限,遇到问题时尝试通过多个角度来思考,会让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你不小心将同事的咖啡打翻了,他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地告诉你没有关系,我自己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礼貌的回答,在生活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和麻烦时保持完全良好的心态
如果我们是当事人,自己的咖啡被打翻了,自然也会感觉到懊恼,所以,哪怕对方再拒绝,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对方的咖啡杯拿去清理,并把地上和桌上的屋子打扫干净,这就是换位思考的一种基础应用。
我们生活当中一定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特别会说话的朋友,实际上会说话并不光光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能够换位思考问题的具象化体现,有时你觉得和别人说话很投机,其实并不完全是。
两人的价值观类似和所处经历相同,很可能是对方阅历远高于你,根据你字里行间的情绪表现,你应对事情的情绪和态度,准确揣摩你的心中所想,才能够顺着你的话题走,在交流中给你带来积极的情绪感受。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丰富个人阅历之外,也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思维,经常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象不同性格人在面临不同情景时会做出的反应和态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你也可以在社交上有所突破,成为一个左右逢源的人。
当然,在社交过程当中,换位角度的思考也是需要有较高熟练度的。如果我们这一项技能较为生疏,每一次在对方提出某项观点时,没有办法及时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来迅速实现情景复现,迎合对方情绪来进行语言的表达,就很可能就会错过语言表达的最佳时机。
比如在团队聚餐的过程当中,大家都在讨论旅游,而大家也都在埋怨旅途过程当中十分劳累,虽然今天比较好玩儿,但是却十分疲惫。我们虽然没有一起去旅游,但是也可以体会到旅游过程当中的旅途疲惫,于是顺着话头说:“旅游真的是太累了,我身边朋友之前旅游也是……”
这种具有同理心的语言表达方式会让别人感觉到非常舒心,也不会感觉到太过于违和,但如果再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思考,接下来话题一转,大家继续聊到吃饭的话题上,这时再继续谈论旅游的话题就会显得十分生硬,就没有办法达到共情的目的了
除了换角度看待事情之外,我们还要实现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准确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做事情上有哪些不足,避免因为自己对自身有过高评价而产生错误的社会定位。
当然,并不是看起来说话温柔体贴的人才,是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人,其实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共情能力应用在平时的调侃和幽默中,真正懂得共情的人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建议按照别人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阐述。
其实是因为他们知道大多数人在心情愉悦时更容易接纳他人的建议,所以从他人角度出发,会用对方更乐于接受,更能够取悦对方的形式来展开交流,从而给人留下会说话,讨人喜欢的印象。
其实在演讲当中也有涉及共情能力的应用,很多人认为演讲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并不是如此,出色的演讲者一定能够站在评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假设成评委,思考评委需要什么,从评委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演讲内容来进行情绪的递进。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类似的演讲内容,有的人在演讲时却更能打动评委,相信评委在对局演讲进行评价时,经常都会用到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这样的评语,而诸如此类的平举,正是由于演讲者出色的共情能力引发了演讲者和评委的共鸣所导致的。
很少有人生下来就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交流,都是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当中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特有交流方式,才能给人非常好的社交感受。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可以照顾自己的情绪,但要在特定情景下实现共情,站在对方角度去合理思考问题,仍然需要不断的学习对于微表情的捕捉,处理事情的细节及态度把握上一定要谨慎且细致,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漏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在投射效应中不难看出,大家往往喜欢能够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人,而并不是每次遇到事情只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的人,因为如果把自己当成别人来处理这种问题会带的有很浓重的主观意识色彩,是没有办法客观准确的进行事件的判断的,也没有办法感知对方情绪,实现共情。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在适应时代节奏的同时,学会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更全面,更客观地来看待事情,了解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成为社交上的强者。
举报/反馈

吾观心理

13获赞 213粉丝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众生相中的人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