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生就是喜怒无常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没有一帆风顺的,都是要经历重重坎坷才能活得精彩。所以,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倾诉对象。
我们需要及时地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以免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但是,如果当你与别人倾诉内心痛苦的时候,对方一直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视,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都会给倾诉者带来不好的感觉,一来觉得没有得到尊重,二来会觉得作为朋友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从而就会失去了倾诉一开始的初衷。
何为倾听?
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其实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只需要安安静静地聆听对方说说的话就可以了。
多听、多看、不要发表过多的意见,不要轻易的打断对方说的话,也不要因为谈话时间过长而催促对方,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倾听的过程之中随意的评论对方,更不要轻易的帮对方做什么假设。倾听之所以被称为倾听,就是因为作为倾听者,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倾听。
著名心理学家尼克尔斯曾经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无法完美地胜任倾听者这一角色。
作为一名优秀的聆听者,需要你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成见,充分地进入倾听者的世界,用心的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所以,这就表明在倾诉和倾听的整个过程之中,大部分时间双方都是保持一种单向关系的状态,做一个好的聆听者才能给予倾诉者最好的安慰。
那么真正地想要给倾诉者最好的安慰,我们作为倾听者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区分理解和同情
当我们作为倾听者的时候,在听倾诉者讲述自己不幸的经历的时候,如果掌握不好尺度,给予了对方过度的回应,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并不等于得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例如,在听到对方说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时,你不断地和对方说:“太悲惨了”、“你怎么这么倒霉”、“这真是太糟糕了”等等 。
或许你是出于好心想要表达一种对对方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但是,一旦掌握不好这个反馈的尺度,就会让对方觉得你为人有些虚假,态度有些敷衍,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自己、安慰自己。
尼克尔斯认为,同情与理解是具有本质性区别的,同情是小范围的,理解是大范围的。
掌握好安慰的时机和尺度
假如,某一天你与朋友一起去逛街,她觉得自己今天的穿着和妆容不是很满意,你对她说:“你这样卡你来和平时不太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你这样安慰的话语会 给她带来一定的安慰。
但是,如果当朋友和你说出门的时候,踩到了脏东西,你顺嘴就回了一句:“天呐,你今天也太倒霉了吧”,那你就会看到你朋友脸色变得更差。
同样是安慰他人,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呢?究其根本,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好安慰别人的尺度。
有些时候,我们不太能够清晰地去界定一个人是否需要安慰 因为在亲人、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给予他们关心和安慰。
但是在一些内心敏感的人看来,你的安慰可能是对他们的一种蔑视。
所以,掌握好安慰别人的时机和尺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适度的安慰,才能够发挥安慰最大的作用。
心理学家建议,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没有主动地提出要你的一些建议之时,你要做的就是安安静静的倾听,但如果他们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感受是时,你就应该给予他适当的安慰了。
不要盲目的打断对方
在倾听他人倾诉的过程之中,一旦遇到哪些自己有过相同经历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就习惯于用 “我知道”、“我也这么想”等等打断对方说话,以表示自己对他的共情。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你这样做会让倾诉者觉得你根本没有在听他说话。
尼克尔斯强调,倾听最重要的化解就在于听,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过程。所以,要做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就要遵循以上三点要求,这样才能给予倾诉者最大程度的安慰和鼓励。
-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7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