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倒计时还有37天。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牵动着无数家长和学子的心。都说“高考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这种言论下,经历过高考的父母们,更是把高考这根救命稻草抓得死死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考前心态:社会和老师们给考生们压力很大了,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给孩子减压。
有一个班主任,她带的班级升学率一直遥遥领先。原因是,她对应届生说:“应届生怎么了?你们别小看自己,高看复读生,好学生学习三年足够了,别怕他们!”
对复读生说:“整天像老黄牛一样学习,你们累不累?学了一遍又一遍,你们烦不烦?你们不是知识没掌握好,是太把考试当回事了。”
聪明的父母,会用一些方法帮孩子分担一些,从而减轻孩子的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有两个儿子,老大不爱学习,只有高中文凭。老二爱学习,后来留学美国。但是老大比大家挣钱多多了,最重要的是活的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郑教授说,考试时需要解决的不是知识水平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也就是减压。我们班年级第一名经常说:每逢考试我都睡得比别人多,吃得比别人香,玩得比别人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武志红老师是如何一年圆“北大梦”的。
武老师高二下学期考试成绩是全班第29名,那时候预言这个成绩一般本科都考不上。但是武老师通过高三一年的学习,成功圆了北大梦。原来学习真的有方法。
突破一点,改变预言。高三刚开学,武老师就开始学习化学,他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认真过一遍,并反复练习习题。
付出了两个多月努力,期末考试的时候,武老师化学考了第一,总成绩全班第11名。打破预言是需要基础的。简单说就是,如果我们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我们就容易相信。这也就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我们也就有了“内趋力”。
由点到面,逐个突破。有了化学科目的成功,武老师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物理和数学。数学从高一数学开始扫漏洞,力求不放过一个难点和疑点。
经过半年努力,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时候,武老师的数理化名列前茅,全班排名第19。后来,武老师又开始学习英语,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仍然是全班19名,除了化学,其他各科都没有考好。这时离高考只有3个月了,不得不让人焦虑。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当时武老师就在想,所有知识点都掌握了,该背的也都背过了,课本基本上都背熟了,不应该这样呀。这时候他决定,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停止重复学习。
用心钻研考试方法,他发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的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
那么,怎么走上考试轨道呢?武老师坚持每天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的。一旦想到的办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这样大概琢磨了两个星期,他对每科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离考试还有19天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关于“考试轨道论”武老师说:我们发现有些多项选择题,不是考你的知识点,而像是故意为难你。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如果我是出题人,会怎样?”等等。
有的老师建议学生,论述题尽量多写,多涵盖知识点。这种方法是给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差生用的。试想一下,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舒服。
最后就是,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和孩子一起面对。父母应该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有些考生,考完以后最怕亲戚朋友问成绩。他们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怕被否定、怕被人瞧不起。
邻居阿兰从小长的漂亮,成绩优异。在别人眼里,她就应该是上名牌大学的,然而,高考失利,就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她想复读,但是她妈妈拒绝了。
从小一考不好。她妈妈就让她跪着面壁思过,好好反省,一开始是她妈妈要求的,后来她就自己惩罚自己。这就是对考试产生阴影,成绩看的太重了。
到了大学,她瞧不起她的同学和老师,觉得他们都配不上自己。其实她是瞧不起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慢慢的,大家都孤立她,她在大二就退学了。
退学后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出去见人,患上抑郁症。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也就是说,要将高三一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要为局部的得失而过于得意或苦恼。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应该看作一个一整体。高考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并不是全部。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过的比名牌大学幸福的大有人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所以同学们,高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