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曾经是否固执的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你曾经是否无视别人的建议和眼光?你可曾想过为什么有些人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
一个人在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时,仍坚信自己的愚昧观点,往往就会表现为不讲道理和诋毁式的固执己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固执的人。
前段时间,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去医院检查时,被检测出了心肌缺血。医生就告诫他,如果不立刻住院观察就会随时猝死,但是本人还是固执地拒绝住院。
该董事长还在朋友圈发文吐槽医院及医生,内容大致为“医院还是不要进得好,一进来检查就让我马上住院。吓我,说不住就随时猝死……”结果,这位年轻有为的董事长被自己的固执害死了,五天后就猝死了。
前不久,一男子登机前,向飞机抛掷了6枚用红纸包裹的硬币,声称这是为了“祈福”所用。这样的行为直接使得该航班取消,导致148名旅客的行程受到影响。
将飞机视为“许愿池”,将他人的生命视为“无物”,固执地坚信自己相信的“科学”。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人们总是固执地坚信自己那些浅薄的认知,而忽视别人的告诫。
认知水平低的人,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地方便是全世界,只认可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并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固执的人容易将自己圈养在舒适圈中,不肯迈出自己的认知范围,并自我催眠似地进行逃避。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他想问题的方面就越单一,进而表现得更为固执,不容易变通。认知水平低的人,遇事缺乏弹性,往往缺乏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是无知的人,就越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中的“高估自己”和“过度自信”,似乎是人类的通病。生活中,你是否有听过这样的话术?“如果我来干这个,肯定不比他差”、“他就是赶上了,要是我,我也行”……
这样的一类人就是对自己盲目自信,往往这样的人就特别固执。工作交由他们,反而不会得到如意的结果。
心理学家吉尔伯特曾经说过:“人类是易亲信的生物,他们容易相信,却难以产生怀疑。”我们在接受新观点时往往对他的信任不假思索,会直接假设它是真实的。
往后的日子中,除了特殊情况,我们大多时候不会去怀疑它和去验证它的真伪。
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会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我们一旦对某方面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了。
这时我们与其争辩便是不明智的行为,认知上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思维上的高度,不在同一高度是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的。
那影响每个人认知水平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首先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总体认知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固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用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不想被承认,进而选择不改变。
大多数时候,经验和知识都是一代代人总结、提炼的精华,我们不应该对之视而不见,正如俗语所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越是知识储备高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越坚信学无止境,也就越能理解到社会的多样性。再者,逻辑思维对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想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要学会确保事件的合理性,寻找事情的逻辑漏洞。逻辑思维要求我们从事件的始末动手,不要因为一个切入点而否定全盘。
最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统筹的能力。统筹能力就要求人们对事件有全盘掌握的能力,学会洞察事物和整体的协调,以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利用统筹能力才能避免局限性的固执,将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
固执的人们应该学会始终保持对未知社会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进行多次尝试。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打破自己的固执见解,也给自己试错的机会,用经历来说服自己的固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拓宽自己的社交圈,融入到更大的社会认知中,不以孤陋寡闻而固步自封。突破自己很难,但是这是提升自己认知能力的必要途径,打破固有认知,容纳更多的认知,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