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4月7日,也是世界卫生日。
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定为世界卫生日,次年改为4月7日。
195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
正值世界卫生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部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神迹》。
《神迹》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片,于2004年05月30在美国上映,由约瑟夫·萨金特执导,艾伦·瑞克曼 、茅斯·达夫等人主演。
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讲述了白人医生阿尔弗雷德·巴洛克(艾伦·瑞克曼 饰)与黑人维维安·托马斯(茅斯·达夫 饰)两人携手合作,一同攻克法洛四联症(又称紫绀婴儿)的故事。
维维安·托马斯是一位黑人木匠的儿子,贫穷的家庭无法为他提供接受正规医学院教育的机会,但他拥有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在医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在干杂役的医院里,托马斯遇到了阿尔弗雷德·巴洛克。巴洛克是一位白人外科医生,他野心勃勃,梦想着在医学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托马斯和巴洛克性格迥异,但极为互补,这对黄金搭档将在心外医学史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托马斯像是一把血管钳,细腻踏实,很少与巴洛克一争长短,也很少主动与种族歧视对抗;巴洛克则像是一把柳叶刀,冷静坚毅,充满野心和创造力,他在工作中锐不可当,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堪称淡薄,只有在托马斯忍受不了要走人的时候,才会想到自己这位伙伴需要更多的尊重。
这对血管钳和柳叶刀的搭配,韧性与刚性相辅相成。两人亦师亦友,互相启发,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揪出现象之后的答案,合力完成了在当时看起来只有神才能完成的手术——第一例成功攻克法洛四联症的手术。
按理说像托马斯和巴洛克这样的默契伙伴应该会成为好友,但可惜的是,他们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巴洛克对种族问题相对宽容,在他眼中才能更加重要,在手术中力排众意议,将托马斯带进手术室,但他也无法完全摆脱当时的社会价值体系,在手术成功后的庆功宴上,他只字未提这个没有学历的黑人。
巴洛克是自私的,一直在利用托马斯的才能为自己工作。他深知托马斯的天赋,也明白托马斯想要上医学院的理想,但他没有帮助托马斯成为一名医学生,而是把他一直留在身边。在剧中,巴洛克没有表现出种族歧视,但他同样没有为托马斯正名,也没有给予托马斯安慰和鼓励。
不过,虽然利用显而易见,但是留给友情的空间依然充盈。巴洛克是一个工作狂,从来不会主动关心别人,可在托马斯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愤然离去时,他也会觉得愧疚,托马斯是他从医生涯中最信任的人。
托马斯身为黑人,无论如何有才能,无论如何证明自己,都不可能得到应得的尊重。他干着医生的活儿,却只拿着三等工的工资,连进手术室的资格都没有。手术成功后,看着闪光灯中的巴洛克,同为功臣之一的他只能黯然离去。托马斯甚至要装作酒店的侍者才能混进手术的庆功宴,他躲在角落里,默默看着台上的巴洛克感谢了一堆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托马斯总是低眉顺从,但在受到生活煎熬和不公正对待时也会一腔愤懑,几次想要一走了之,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实验室,因为他知道,他热爱他的工作,他属于这里,他的梦想只能在这里实现,为了梦想,他甘愿向不公正低头。
影片最后,托马斯作为著名医学学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唯一没有学历的资深临床医师、教授,接受了嘉奖,他的画像紧挨着巴洛克,与众多医学先驱一起挂在了学院的墙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加关注病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因先天条件导致的区别对待、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因患特殊疾病而受到歧视等,但从这部电影出发,将视角转向医护工作者,可以发现,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同样很多,刻板偏见、道德绑架,甚至是人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