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晋女“海王” 项思醒刷了屏,但是对于申论学习来说,人民时评才是真正的汪洋大海,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越是深入研究、反复研究,越觉妙不可言.短短的时评,展现了时评界顶端智慧的碰撞。今天就让我们来抽丝剥茧,揭开时评中的比喻句用法的老底,感受学习的快感吧。
一、最后一公里
例句1:
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2.从落实情况看,近年来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制定步步深化,但各地执行力参差不齐,有的政策卡在基层“最后一公里”,导致企业获得感不强。
分析1:
十八大以后,“最后一公里”迅速成为热门名词,主要是针对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并有次引申出种种“最后一公里”,比如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等,只要是落实层面的,都可以用这个比喻,来提高文采。
二、头雁效应
例句2:
1.推行林长制,要发挥“头雁效应”,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
2.头雁率先垂范,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就会形成“头雁效应”,这支队伍就会向着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
分析2:
“头雁效应”原指是雁群中领头飞的大雁,发挥着带头作用,从而引领激发 “雁群活力”,实现万里迁徙。现在各项工作都讲究领导干部垂范,发挥带头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的作用是发挥团队合力的关键。要用好“头雁效应”这个比喻,要注意两个关键词:关键少数和一把手责任制。从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把内容丰满起来。
三、根子
例句3:
1.水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2.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
分析3:
根子与其说是一个比喻句,不如说是一个另类的关联词,往往用来揭示深层次原因的,同时形成一种哲学上的辩证美、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还能够启发思维,让我们写作的时候,文章更有深度,是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比喻手法,大家可以多学学。
四、快进键
例句4:
1.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滞后,需要按下加速键。
2.宝兰高铁的开通,为西部发展按下快进键。
3.为医改按下“快进键”
分析4:
快进键原指在使用网络电视播放软件的时的快进操作,比喻提高速度。这个比喻最大用处在于用来给文章起标题,比如为工业减排按下“快进键”、“数字力量”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宝兰高铁按下西部发展快进键等,让文章标题显得生动活泼,凸显出一种果断的气势。当然,也可以用在行文中,作为分论点或者是其他地方,都是可以的。
五、套装比喻句
例句5:
1.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显微镜”,还是医治痼疾的“手术刀”。
2.面向未来,工业绿色发展在担纲碳减排“主力军”的同时,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绘好“雄安画卷”,高标准规划设计是“起笔”,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是“着色”。
分析5:
套装比喻句既有比喻的优美文笔,又要排比的磅礴气势,还有逻辑的思辨之美,可谓是比喻的最高境界,属于“妙手偶得之”,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重在平时的积累和学习,而不要妄图自己写作时灵感迸发,这里给的三个套装:“显微镜”和“手术刀”、 “主力军”和“新引擎”、 “起笔”和“着色”,都是具有通用性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学问贵精不贵博,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先学会几手“绝招”,就从这三个套装比喻句开始筑基,逐渐打造文采的“琼楼玉宇”。
今天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发,不枉我百忙之中抽空写写,另外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今天的文章里面,其实也用了很多比喻写法,很是应景,哈哈。内容来自同名公众号。
《人民日报》常用的三大万能句式,聪明人都在悄悄地背
广东省无领导小组技巧来了,个人陈述最强模板奉上
老厉害了,这些公考“面试金词”你了解吗?请惠存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自《人民时评》的五个面试金句,请惠存
优秀申论例文:把师德建设挺在教育之前
举报/反馈

领悟公考

4.6万获赞 1.1万粉丝
专注申论面试,解读体制内生活。领悟公考。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