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能跟父母好好说话,实质上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很多是我们教给他们的。
 1.避免给予过度关注
孩子天生希望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比如说很多家庭在二胎宝宝出生后,老大会发生行为倒退,原本已经不尿床的孩子会重新尿床,会要求像弟弟妹妹一样喝奶,或开始打人骂人、爱哭等等,其实都在希望寻求大人的重新关注。
有些孩子会有吃手、咬指甲、尿床、口吃或偏食, 如果特别关注、总是制止,孩子这些原本只是阶段性行为,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有很多一紧张就结巴、或者咬指甲。如果你经常在意某个问题,那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
而当孩子不断做出破坏性行为以博得父母关注,甚至不惜招致所有人讨厌时,很可能就陷入了过度关注,比如这个小男孩,和奶奶之间因为争抢玩具的战斗变得很好玩,奶奶这么在意,那以后还得继续抢,多好玩。顿顿最近经常爱撞落地镜,外婆担心撞破就去劝他,每次都越劝越来劲,我悄悄说不理他,外婆去了别的房间,他马上就觉得没趣而停止了。
过度关注的做法很可能会是这样:先劝说,孩子不听,大人强行拉走,孩子哭闹,下一次继续循环。
有人问:那怎样分辨孩子要求的是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呢?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父母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烦躁时,孩子正要求过度关注,可以选择忽略,让“他的风,无帆可动”。
2.避免权利之争
这个奶奶打孩子、训斥孩子,孩子要和奶奶战斗,看到底谁能赢,这就陷入了权力之争。为人父或人母的我们,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作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小孩,他们表达自己心境和情绪的方式,与当年的我们一样,权力之争无意于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反而也伤害亲子感情。
那怎么判断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是否陷入了权利之争呢,有3个建议。
第一,问自己,我这么干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顺从,别人看到孩子很听我们的话,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公共场合尤其如此,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或不听话,我么就会觉得尴尬丢脸,如果是出于自己的面子,那是权力之争,不是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考虑。
第二,看结果,尽管我们对孩子训练了很多,孩子仍然屡教不改?孩子有没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如果是这样,也是权力之争。
第三,语气,我们的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还是苛求的?坚定的语气应该是沉着、平静、踏实的,而权力之争的语气则是言辞越来越激烈、愤怒。
简而言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那怎么退出权力之争?当我们发现自己即将陷入权力之争时,要不动声色地停止,可以用坚定而非强硬的行为,比如无视,用行动的方式坚持自己的原则,过程保持平稳和沉默,离开(一个人待着,比如蹲10分钟厕所),孩子很快会发现发脾气没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3.不注重倾听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
4.说话太啰嗦
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 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每次只说两三件事,并 让孩子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同时督促他去做。
总之,让孩子听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切不可对孩子、配偶、父母等身边人的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人争吵。只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完善了,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听话。
举报/反馈

米儿设计

105获赞 42粉丝
专注幼儿园设计十余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