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人

1.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有害无利吗?

2.大部分心理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遗传吗?

3.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吗?

4.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可以判断自己有无心理疾病吗?

5.产妇经常出现情绪失控、易怒等状态,可能是患了产后抑郁症吗?

6.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诚心悔过,就不会再犯了吗?

7.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都属于心身疾病吗?

8.真正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吗?

……

+ + + +

关于孩子

1.幼儿撒谎就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吗?

2.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经常表扬孩子聪明,对吗?

3.儿童被性侵犯的主要危险是来自于陌生人吗?

4.不管怎么说,维持婚姻总比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一些,真是这样吗?

5.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多吗?

……

+ + + +

何为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是人们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2019年7月,我国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十五项专项行动之一,该行动第一项结果性指标即“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2%

201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编制《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开展全国范围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研究发现,全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2%水平。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类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逐步提升。首先就需要解决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陈祉妍团队新著《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非常好地满足了这个迫切的需求,是到目前为止让民众认识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最好的指导书。

——张侃院士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是心理学大家为非专业读者撰写的一本心理健康普及读物。以成年人和儿童两条线索,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心理健康常识给予了清晰详尽的说明。用语通俗,说理透彻,同时贴近实际,在具体的知识、方法、生活建议方面都极具指导性。对于常见的误解,也有正本清源之效。相信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趋利避害,培养更健康有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李松蔚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团队执笔

张侃院士、李松蔚老师强力推荐

以全国大规模心理健康素养调研为依托

50问覆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困难情境和误区

中国家庭的心理健康科普读本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应对新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均提出要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2019年7月,我国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十五项专项行动之一,该行动第一项结果性指标即“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由当前基线值12%提升到20%和30%”的具体目标。虽然心理健康素养已经纳入国家健康政策指标体系,但是当前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素养还感到陌生。

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的最初概念是1997年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Jorm)从健康素养概念引申而来,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2)风险因素和疾病归因的知识和信念;(3)自助干预的知识和信念;(4)获得心理帮助的知识和信念;(5)有助于识别和了解正确求助的态度;(6)寻求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识。后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例如,2015年加拿大学者库彻(Kutcher)等将减少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增加心理求助的效能纳入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2019年挪威学者比约恩森(Bjrnsen)等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认为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更要关注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我国对心理健康素养一词,由于翻译不同,也称为“精神健康素养”“心理卫生素养”“心理健康学识”等。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数支持心理健康知识、行为技能/习惯、态度/意识这三个因素是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成分。我们在梳理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焦尔姆经典概念内涵进行拓展,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广义概念,它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这一概念不仅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而且也重视促进心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注人们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重视对他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素养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对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很大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是否愿意接受科学规范化的心理治疗以及能否坚持这种治疗,还影响心理疾病早期筛查的检出率,进而影响下一步确诊,是心理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的先决条件。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减少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获取及时有效的求助和治疗,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更多心理健康技能,从事更多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我国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并不乐观。2018年初,我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编制了《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其中面向成年普通人群的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4895份,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人们比较重视心理健康,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基础,但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和低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过低,医疗卫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重点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惊恐障碍、读写困难和疑病症等心理疾病的知晓率过低,全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2%水平。2019年澳大利亚学者李文静(Wenjing Li)和雷夫利(Reavley)对中国1997~2019年期间65项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公众在心理健康方面“不知患病”和“患病不治”的状况普遍存在,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对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率均不到20%;虽有超过80%的人们认为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有益,但是为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寻求专业心理服务的比例却不足40%;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57%的人认为应该定期服药,但是超过60%的人认为药物有害。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科普培训后,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研究表明,改变人们对治疗的态度是可行的,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因此,本书是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手册,供广大公众阅读参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主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知识来源可靠,言之有据。书中知识点基于近些年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结果,而当研究者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力图依据代表多数研究(如元分析)或大规模样本研究的结论。二是关注维度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关注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而且关注睡眠、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日常心理健康促进。不仅关注成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提高。三是尽量贴近生活,注重应用。本书主要选择公众日常关注和易于陷入误区的内容,在写法上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尽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并结合故事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既可以作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公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模式的通俗科普读物。书中内容按主题分为几组,但每一篇内容之间相对独立,在顺序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更加了解,对心理健康的态度更加科学,采取更多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维持和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得更加幸福。

本文为《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作者前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托2018年全国大规模学术调研,经过题库编撰、专家审核和多轮编写讨论形成的科普手册。该手册面向普通大众,通过故事引入和专家解说的方式向读者呈现,涉及心理疾病、心身健康、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原理,覆盖大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困难情境或误区,通过了解背后的知识及应对方法,能有效帮助大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水平。

作者简介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心理健康蓝皮书系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的副主编。主编《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报告》等书籍;译有《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等著作。

目 录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

成人篇

心理疾病的预防

1 .适当运动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吗?

2.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有害无利吗?

3.比起突然的创伤打击,日常持续的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小吗?

4 .大部分心理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遗传吗?

5.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记得的事情对于他的心理影响就很小吗?

6.看车祸、灾难现场的照片,或听当事人讲述灾难,可能造成心理创伤吗?

7.老年人加强社交活动有助于减缓大脑功能衰退吗?

8.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吗?

心理疾病的识别

1.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吗?

2.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可以判断自己有无心理疾病吗?

3.心理疾病患者的暴力倾向更强吗?

4.情绪不好就是抑郁症吗?

5.有洁癖就是强迫症吗?

6.产妇经常出现情绪失控、易怒等状态,可能是患了产后抑郁症吗?

7.医学检查正常却总怀疑自己有病,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8.为了减肥吃完东西又催吐,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心理疾病的治疗

1.如果患上心理疾病,只要服药就可以有效治疗吗?

2.轻度的心理疾病不及时治疗,容易发展成精神病吗?

3.抑郁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解决不了问题吗?

4 .在没有得到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也能够自发缓解吗?

5.抑郁症服药好转后,可以自己一边逐渐减少药量,一边观察吗?

6.尽量避免接触引发焦虑的事物或环境,是治疗病态焦虑的有效方法吗?

7.患强迫症的人只要自己想停止,就能摆脱自己的强迫行为吗?

8.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诚心悔过,就不会再犯了吗?

心身健康

1 .少量喝酒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吗?

2 .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吗?

3.不良情绪可能引发生理疾病吗?

4.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都属于心身疾病吗?

自杀预防

1.自杀的人都有心理疾病吗?

2. 如果一个人自杀没有成功,他通常就不会再自杀了吗?

3.真正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吗?

4.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吗?

5.自杀行为会传染吗?

儿童篇

儿童教育

1.幼儿撒谎就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吗?

2.从长远来说,为了减少孩子的哭闹,要忽略孩子轻微的哭闹,只处理严重的哭闹,这样做对吗?

3.一旦发现孩子有口吃问题,大人就应该立刻纠正吗?

4.培养孩子的关键阶段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吗?

5.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经常表扬孩子聪明,对吗?

6.要加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应该对孩子的好成绩多多奖励,对吗?

儿童保护

1.儿童被性侵犯的主要危险是来自于陌生人吗?

2.用难听的话刺激孩子,很可能带来长久的心理伤害吗?

3.打完孩子之后,好好哄一哄就不会留下心理阴影了吗?

4.婚姻出现问题时,生个孩子有助于改善婚姻质量吗?

5.不管怎么说,维持婚姻总比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一些,真是这样吗?

6.儿童缺乏运动,不利于大脑发育吗?

7.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心理疾病

1.儿童不会患抑郁症吗?

2.父母教养不良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吗?

3.自闭症的孩子都表现得安静沉默吗?

4.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多吗?

举报/反馈

商务印书馆

2.1万获赞 1.4万粉丝
工具书的王国 学术出版重镇
商务印书馆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