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往往都是能够照顾我们感受,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人。
与人相处,让人舒服的人,往往有这四个特点。
1
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大多来自相互缺乏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生活中的很多争执与困惑,往往是因为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出发看问题。 其实,很多事情只需换个角度、换个位置,便能豁然开朗。
人与人之间相处,也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它不仅能让自己开心,还会使生活矛盾减少,使人际关系融洽。
换位思考,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学会理解和体谅。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意见不合,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要总是固执己见。
行人觉得司机横冲直撞,司机觉得行人妨碍交通。
丈夫希望妻子多加关心,妻子希望丈夫分担家务。
子女希望父母多点耐心,父母希望子女早日成材。
谁都没有错,立场不同而已。
所谓换位思考,既是为他人考虑,也是对自己反思。既能从不同位置看别人,也能从不同角度看自己。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们,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获得彼此的理解。
曾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人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瞎子手里提着个灯笼。
他觉得很奇怪,就问瞎子:“你自己都看不见,还提个灯笼干什么?”
瞎子说:“正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才要提个灯笼。这样就不用担心别人会撞到我,也不用担心自己会给别人造成不便了。”
让人相处舒服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最懂得换位。
凡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体谅别人,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很多事情也才会迎刃而解。
学会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将心比心才能换来真心。
这世间,真心都是互给的,信任都是互换的,尊重都是互相的。
你冷漠,世界就冷漠;你微笑,世界就微笑。
懂得替人着想,才有人替你着想;懂得为人付出,才有人为你付出。
李嘉诚有次带着儿子参加公司的董事会,讨论一个合作项目拿多少股份的问题。
李嘉诚说拿八成是公正的,拿九成也可以,但他只想拿七成。
李嘉诚的儿子说:“有钱不赚不是傻瓜吗?要拿当然拿九成。”
逐利,是人的天性。儿子的想法是大多数人会有的想法,人人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
李嘉诚当然明白,但他更懂得换位思考。
让别人多挣一点,自己少挣一点,他人自然会开心,欣然和你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事实证明李嘉诚是对的,善于换位思考的处世之道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长远利益。
人与人,心与心,永远是相互的。
生命,是一种回声。
人与人的相处,是心与心的连接。
心与心的连接,离不开包容与体谅。
懂得换位,才能相处舒服。
懂得换位思考,自然有人愿意与你来往,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懂得换位思考,心里装着别人,才会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
2
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
歌德曾说过: “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思想情感完全相同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各有不同。
生活中,我们通常因为有着不同的天性、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导致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想法都不尽相同。
如果有人因为和我们的处世原则不同,就对我们横加指责,或者想要改变我们,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厌烦,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
想要让别人喜欢,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
一段相处舒服的关系,是彼此懂得尊重对方的不同。
主持人陈文茜与作家白先勇是好朋友,得知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两岸三地,陈文茜却不感兴趣,因为她更喜欢传统版《牡丹亭》。
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继续做朋友。
白先勇自觉地很少在陈文茜面前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情况,而陈文茜也不发表任何对于新版《牡丹亭》的意见。
两个人谁也不去说服谁,也能保持和平友好相处。
《孟子·离娄章句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有懂得尊重,才能赢来尊重。
鲁迅和林语堂,曾经是多年好友。后来,两人却做了不同的选择:林语堂高谈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鲁迅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
就这样,他们在思想上越走越远,合作也越来越少,最终分道扬镳。
1935年,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两人没再见面。1936年,鲁迅因肺结核逝世。
林语堂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吾始终敬鲁迅……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让人相处舒服的人,能尊重彼此的差异,包容给彼此的不同,不强行对方改变,才能彼此融洽相处。
在一次巡回表演的过程中,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认识了一个对他仰慕已久的观众。
在聊天的过程中,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了好友。
作为棒球迷,这位好友带着卓别林观看自己收藏的各种棒球藏品。 后来,卓别林回到家里,费尽周折找到了朋友喜欢的那个棒球明星。请他在一个棒球帽上签名,并表示要将此当作礼物送给远方的新朋友。
卓别林的举动,让他身边的人很是不解。
因为大家都知道,喜欢安静的卓别林对棒球从来就不感兴趣。 然而卓别林却说: “我是对棒球不感兴趣,可我的朋友对棒球感兴趣。
后来,这一朋友听到了卓别林的这番话,拿着他送来的棒球帽,感慨良久。
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往往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3
懂得示弱和让步。
与不想让别人看到自身弱点的人相处会感到心累,与懂得展示弱点的人相处,才让我们感到放松。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仗着有“攻城野战之大功”,根本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蔺相如放在眼里,还几次三番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说后,便处处回避廉颇,上朝的日子,也称病不出。
众人私下里都说,蔺相如懦弱胆小。连蔺府下属们都看不过去了,问他为何这么怕廉颇。
蔺相如说道:“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他呢?但我若不示弱,那么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到时候秦国就可以不攻而入。
我之所以如此,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惭愧不已,亲自登门负荆请罪。
示弱,不是怕事,而是一种睿智的处世态度。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是因为锋芒毕露,从来不肯示弱。
很多时候,示弱也是一种力量。
民国时期,20多岁的沈从文被邀请到大学讲课。教室里,挤满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
沈从文走上讲台,看着台下这么多人,顿时紧张了起来。
他在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多分钟,竟然不知道从何讲起。
后来好不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原本预备讲一个小时的课程,不到十分钟就全部说完了。
底下的学生,开始有些躁动,台下小声地议论着。
这时候,沈从文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着这句话,台下的学生一下子笑了出来,并回报以热烈的掌声。
沈从文用弱者的低姿态,来坦诚自己的不足与紧张,既得到了学生们的谅解,又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那些会示弱的人,往往可以走得更远。
处处逞强显能,不是明智之举;懂得守拙藏锐,才是顶级智慧。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发生了争执。
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
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
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张英当时身居高位,若是张家想要以权压倒对方,不要说三尺,就是六尺也是毫不费力的。可是张英却并不逞一时之勇,选择用退让去积极地维护彼此间的关系。
妥协不是认怂,忍让不是软弱,退一步也并不见得是吃亏,是一种抛弃了小聪明的大智慧。
4
善于发现他人优点,懂得适度赞美他人。
无论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
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懂得欣赏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中,若是一方总是被批评,那么人际关系便不会长久。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我们的优点,希望别人认可我们的长处。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重要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缺点究竟有多少,而是他们的优点,你发现了多少。
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被赞美,赞美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来到巴黎,请求父亲的朋友帮他找份工作谋生。父亲的朋友问他:“你精通数学吗?”青年羞涩地摇了摇头。
又问:“懂历史地理吗?”青年红着脸摇头:“不懂。”“那法律呢?”青年依旧摇头。
青年看起来毫无一技之长,父亲的朋友不好意思的说:“那你先把住址给我,我再帮你找找。”
青年写下了住址,转身要走,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他:“年轻人,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啊,这就是你的优点啊!”受到赞美的青年,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数年后,青年写出了很多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大仲马。
人人都希望获得赞美,没有人喜欢遭到指责和批评。
人类本性中最渴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用赞美和鼓励给人力量,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也许我们不曾在意,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需要别人的赞美和鼓励。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懂得赞美别人,这才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法宝。
大多数时候,只要你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转换思维,去看待别人,就会发现,人人都有优于你之处。
而与此同时,你也要学会包容他们的缺点,适时赞美别人的优点,才能让相处变得更加愉快。
有一次,王珂参加一个综艺节目,何炅问他,“你最不喜欢刘涛什么?”
王珂的回答是,“我真的没有不喜欢刘涛的地方,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她一笑,就让我觉得世界上没别的更重要的事。”
而说这番溢美之词时,他们已结婚12年了。
蔡少芬跟张晋结婚多年,还有两个女儿,但她却一直没厌倦他,总是十年如一日的夸老公长得帅,演技好等。
而她曾说,一段感情,就跟教育小孩也一样,你要让他好,让他进步,夸他就对了,能夸就夸。
能够和谐相处的伴侣,并不是彼此完美,是尽量多去发现和欣赏,对方的优点,而非只去抱怨和指责对方的缺点。
在感情中,学会尽可能的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适度赞赏对方。
因为互相埋怨,指责和抱怨,只会让彼此越来越生疏,而彼此欣赏,却会让彼此的感情越来越好。
善于发现别人优点、懂得赞美别人的人,能够给对方带去好心情,也自然会赢得对方的尊重。
想要在与人相处时,让别人对我们友好,我们就要将心比心、尊重别人、懂得示弱、学会赞美。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真诚地对待他人、包容他人,别人才愿意走近我们。
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学会让别人舒服,才能让自己舒服,这才是人际交往的真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