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日本,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似乎被折叠了起来,过着“都市隐士”的生活:低欲望,少出门,依赖网络,如同被人生困住,生活在囚笼里。
据统计,在日本,约有1000万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这背后有不可否认的社会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市场就业岗位不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巨大竞争压力,因当前产业结构无法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但对于生活在折叠世界的年轻人们来说,心理因素恐怕才是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些年轻人们不出门、不社交也几乎没有正式工作的原因各有不同,大多与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创伤有关。
如先前经历的职场压力、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或是由长期家庭暴力、精神伤害引起的慢性心理问题。
根据现实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到一定心理学研究理论作为依据,对这些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探讨。
“囚笼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切断与外界物理联系的重要方式,可以令折叠青年们有效回避与外界的交往。甚至部分蛰居青年连同一屋檐下的父母也多年没见过。
社会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心理学家霍妮指出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对个体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主张竞争的社会文化可能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这也正是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日本,被社会现实所扭曲的、不良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施加的不合理期待,可能会作为“基本罪恶”,令孩子产生孤立无助的感受,成为其“基本焦虑”,进而有可能出现无意识的强迫性神经症。
在霍妮提出的理论“病态人格(neurotic character)”中,特别指出了神经质需求的三种性格表现之一——回避性格。
回避性格与我们所说的、“囚笼青年”追求的与世隔绝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可类比之处,又被称为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
其表现形式为个体保持与他人的物理距离,甚至选择远离。看上去这是为了回避交往本身,但霍妮指出,这其实是对人际关系心怀不安,甚至潜意识里担心会从交往中受到伤害。
选择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的年轻人中,有许多遭受过精神上的挫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过激事件对个体心理产生的长期性、持续性反复性的伤害。
与抑郁症不同的是,PTSD的病症与受伤害的事件本身具有密切联系。如一位经历了人际关系重大挫折(亲友离世、失恋分手等)的青年,可能会因PTSD而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与创伤性事件的相关事项保持距离。
另外,短期伤害性事件还可能转化为长期的人格障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潜在联系。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回避型人格被定义为当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患者在正常社交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羞涩、自卑与孤独感,极端在意他人评价,同时对他人反应保持关注与敏感,并对新环境、陌生人有不同程度上的抵触心理。
他们往往会像现实中的“囚笼青年”那样,出于种种原因尽力回避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因为担心可能出现的伤害,拒绝进入亲密关系。
作为一种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是一种明确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成长心理预期的不健全模式,根源在于童年时期或青少年时期。
人格障碍可能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日渐固化定型,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的长期痛苦,甚至引起精神上的损害。
那么,“囚笼青年”的背后是否一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呢?也有可能,这只是年轻人们无可奈何的自救途径、被逼无奈的心理防御策略。
正如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所言,人们通常会用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缓解焦虑。面对日本社会高房价、强竞争等种种心理压力,年轻人们选择“躺下”,认为“让压力见鬼去吧,我不喜欢它,我就是失败,这(蛰居)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样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风格”,即阿德勒所言,“每个人都发展了他特殊的反应形式”,去对他真实或想象的心理缺憾进行补偿。
围绕“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和普遍性进行的研究讨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个体心理社会性逐渐增加的关注,也为我们在讨论“囚笼青年”的心理状态时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无论如何,希望年轻一代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生活。正如弗里德里希·尼采所说的那样:“不能杀死我们的那些,令我们更加强大。”
-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1] 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2] Elke Schubert, Rainer Strick. (1996) Toy-free Kindergarten.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8万获赞 104.5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