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犹如山巅的滚石,顽童一旦将它推动,大人就无法将它制止。——〔英〕理·特伦奇
案例简介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虽万般悔过,然终无法免除法律的惩罚。
17岁的小新出生于一般农村家庭,两年前开始迷恋网络并迅速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终致初中未毕业便已辍学。因担心儿子无所事事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使其照看家中的台球生意,而小新却把台球经营所收取资金全部投入上网事务。自此,父母不再向小新提供零用钱,无钱上网的小新于是催生了盗窃的念头。
6月上旬,资金窘困的小新偷了父亲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后被父亲一顿挨打。但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无异于隔靴挠痒,丝毫未起到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蠢蠢欲动、蛊惑着小新。此时父亲的一席话瞬时浮现于小新脑海:“这4000多块钱就留给你爷爷奶奶当作生活费吧”,小新便起意去偷爷爷奶奶的钱。6月15日晚,小新趁爷爷奶奶熟睡之际悄悄摸进屋子,因担心把奶奶吵醒,便动用菜刀将奶奶砍伤,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而奶奶却因重伤逝世。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最终,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根据小新的忏悔,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因一时的贪念竟丧失理智挥刀砍向自己的至亲之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一个青春少年本该拥有自己美好灿烂的青春时光,却因难以控制上网的欲望而挥刀砍向自己的亲人,将自己推向冰冷的监狱。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新犯下如此罪行?不能不令人深思!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出犯罪率逐年攀升、低龄化趋势显著、暴力程度加深、团体式犯罪等趋势。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已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定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均处于上升状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在逐渐增加,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仍将进一步增加。
宋庆龄先生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举措,成为当前犯罪治理的一大刻不容缓的核心课题。本文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案例中小新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以期能够提出合理化的治理措施。
(一)犯罪社会控制理论
西方犯罪学中的控制理论是一类富有特色的犯罪原因理论。在传统的犯罪学理论中,研究者在探讨犯罪原因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上,寻找导致人犯罪的各种因素,其中,既有犯罪人自身的因素,也有犯罪人之外的因素,并且把这些因素的总和作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与这类理论不同,犯罪的控制理论则超越了“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根据另外的思路探讨犯罪原因问题:在这类犯罪学研究者眼中,需要集中精力探讨的并不是“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而是“人为什么不犯罪”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驱使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个人人性的一个部分,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的话,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实施犯罪,因此,犯罪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的问题。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中最为杰出、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其在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原因》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一种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又称为“社会联系理论”(social bond theory)。
赫希的犯罪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的本能是罪恶的,并且是反社会的。人类受其内在的动物的本性的作用下去从事犯罪行为,而这种动物的本能在文明社会中又是受到社会一定控制的。因此,该理论强调个人的犯罪行为取决于社会控制因素的强弱。这种社会对个人的控制是通过一些因素起着作用的,这些因素又被称为“社会纽带”。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控制他们的这些社会纽带松散或者破裂,也就是社会缺乏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社会联系具体包括依恋、奉献、投入和信念四个方面。
借此分析小新的犯罪原因:
1、依恋减少
对青少年来说,父母和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对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主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存在三个面向:认同和喜爱父母、亲密交谈、父母的监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少年时代,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依附关系的强弱。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亲密,那么孩子就会因为不想破坏这种关系而不去实施犯罪。学校中师生关系的远近、学生成绩的优劣以及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等都会影响到学校与学生的依附关系。如果学校的管理方式恰当,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态度适当,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生活、学习的激情和动力,那么学生也不会轻易走向犯罪。现今社会中频发的留守儿童犯罪、校园霸凌案件均与青少年缺乏父母和学校的依恋不无关系。
本案中,小新因沉溺网络而辍学,首先便失去了学校师长的监督和道德教育,失去了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和学校环境的正常诱导,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此外,因小新上网的欲望愈演愈甚,自己家庭又断了其上网的金钱来源,本就处于逆反年龄的小新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抱怨和不满。父母本欲通过让小新照看台球生意得以自食其力的做法,在小新看来更是对自己的惩罚和约束,突然断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更使其产生偷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网络世界的虚无、网络暴力的泛滥、对金钱的不断需求和父母的打骂逐步加深了小新与父母的矛盾,拉远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家庭约束和监管的不当加之正处青春叛逆期,小新行为时已难以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怎样的痛苦和灾难,金钱的欲望已吞噬了其理智,不计后果的走向了违法犯罪道路。
2、奉献不足
如果人们为了顺应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传统的生活、财产、教育、名誉等活动中,就不大可能从事危及其传统目标和地位的活动,因而也就不大可能从事少年犯罪及犯罪活动。相反,如果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奉献,则预示着个人具有从事犯罪等危险行为的条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犯罪等其他活动来代替传统活动,个人就会变成犯罪人。
本案中,对于网络成瘾的小新,家庭及学校方面由于没有采取及时合理的手段矫治其步入正轨而是采用了辍学的方式,本该是接受传统价值观念和正规思想道德教育的年龄却过早地被放逐到了社会中,尚未形成自己合理价值判断的小新因父母管教较为松散,又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难以养成对传统活动、职业的奉献精神和生活兴趣,只能将自己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暴力、冲动的网络环境使本无正常心智判断能力的小新逐步形成冲动、暴虐、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缺陷。在自己金钱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小新将自己的欲望置于一切道德情感之上,毫无理智地挥刀指向自己的亲人……
3、投入较少
参与是和越轨行为最明显相关的,因为人们越忙于各种常规事务,就越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越轨或犯罪行为。劳动是生命的姿态也是生命的乐趣所在,缺乏劳动参与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更不会产生社会价值。本案中,年幼的小新因辍学丧失了该年龄最重要的社会参与——学习,唯一所进行的活动仅仅是上网,而不从事其他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工作,难以体会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存在,不劳而获地为上网活动注入资本,一旦资金短缺便会产生叛逆的心理趋向,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情感的约束和规制,小新最终在欲望的驱使下走向犯罪...
4、信念薄弱
社会中存在着一套共同的价值体系,越轨或犯罪行为违反了这套价值体系中的行为规范。信念在这里的具体含义包括对社会规范(比如道德与法律)的赞同、承认和相信,也可以理解为对传统行为准则的内化程度。人们对遵守社会规范的信念是有差异的:社会规范内化程度越高的个体,越不容易违背社会规范。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本案中由于小新在社会化进程中尚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于又过早地辍学且未正常步入工作,其价值观极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小新根本未认识到自己失去亲爱的爷爷奶奶将会发生何后果,也根本未认识到正常社会规范对自己的约束、肆意妄为,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欲望撕破了社会规范的安全网,使其坠入罪恶的深渊……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理论
1.本能驱使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人性中可能存在着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本能,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受死亡本能的驱使。并且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自我和超我不完善或存在缺陷,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时就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人是一只直有思想的芦苇”,人类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控制本我寻求更高阶段的自我和超我,一旦放任本能自由发展,人类将与动物无异。
本案中小新因年龄尚幼,还未形成对自我的准确认识和对社会规则和道德的完整认知,还难以脱离对本能的依赖,缺乏自我思想。一旦社会力量规制不足,本能的力量将会在小新的行为中占据主导,从而极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2、欲望追求不足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沃伦教授认为,犯罪经常被一种强迫性的追求惩罚的需求所困扰,并且犯罪行为可能是获得在家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的满足的一种手段。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其一便在于填补或逆反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所未得到满足的生理和精神欲望需求。
3、人格不成熟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凯伦·霍妮认为,犯罪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引起的,在情绪、社会性等方面都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易实行违法犯罪行为。
本案例中,小新由于年纪尚幼且早早辍学走向社会,自我和超我未能恰当的得到发展和完善,心智和理性的幼稚使自己难以掌控本我本性。当自己的欲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我本能得以强化而毫不顾忌人和亲情伦理等自我、超我控制因素,毅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另外由于对网络的渴望而衍生的对金钱的渴望,相较于父母疏于管教金钱控制,以及小新迫使小新将目标转向自己的爷爷奶奶。
治理对策小新犯罪悲剧的发生反映了现今大多数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的共性,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本文试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国家层面国家应通过:1、加强有关对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关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层面建设;2、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保障青少年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普及青少年学生义务教育,充分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3、严厉打击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传播和侵蚀,严格防范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腐蚀,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责任的感化教育;4、强烈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法制宣传、参观庭审现场,课堂教育提倡多样化、个别化教学,尽量充分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人制宜安排学生的教学活动。学校应当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性格特点,尽量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庭必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青少年过激、盲目的行为,加强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强化亲情依恋与感情约束,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信念以促进自我和超我的完善。
(四)社会方面
1、完善青少年权利保护组织建设,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对青少年保护和教育的有效作用。
2、加强对网吧等可能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严重暴力、色情等社会场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青少年自身层面
1、青少年应自觉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提高自身法律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家人、社会的责任感培养。
2、应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在劳动创造中磨砺自身、锻造自己,加强与社会的交流、链接。
3、加强与父母、学校师长的沟通,寻找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本能,寻找健康的欲望获取路径和表达方式。
四、结语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的长久发展和复兴,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不竭保护。案例中小新仅仅为获取上网资金这一犯罪目的便残忍杀害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奶奶,可谓是怵目惊心。可想,小新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未来的摧残,更是对整个家庭的摧毁,实令人扼腕叹息!通过探究类似小新这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剖析其犯罪心理,并从根源上制定相应对策,努力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对保障青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