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求助者的隐私,本文所述案例,对求助者的信息做了特殊的技术保护,请勿对号入座。)
某日,我接到一个男孩用微信发来的求助信,他说自己18岁,上高三,有抑郁症,暑假父母已经带他去北京诊断并在服药,目前还是感觉非常痛苦,希望得到心理帮助,他还把自己的诊断结论和开药的单子拍照发给我。看到这些,我立刻和他约定了咨询时间。
咨询发现,这个高高瘦瘦的孩子长相清秀,虽然面色萎黄,言谈拘谨,声音细弱,但是整体状态还不错。通过沟通,知道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车祸意外去世,他跟着母亲和继父生活,父母只有他一个独子,自然也比较宠爱,但是妈妈强势、脾气很坏,经常打骂他,所以,他从小就非常敏感内向,说话声音也很小。他说:小学的时候,经常被调皮捣蛋的孩子欺负,告诉父母,父母不在意。初中的时候,遭受过长达两年的校园霸凌,一直忍着,变得更加胆怯自卑,从此就有了社交恐惧的症状,不敢和别人沟通,几乎没有朋友,只是默默认真学习,但是,内心非常孤独,经常夜里偷偷哭泣。
高中之后,班主任对他非常关心,同学们对他也比较友善,让他感受到温暖,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到了高三,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经常失眠,睡不着的时候,总是想起之前的事情,每天都很痛苦,慢慢就抑郁了。
听了这番倾诉,我非常重视这个孩子的情况,对他做了一个初步诊断,发现他虽然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但是并不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认真和他分析探讨了他的原生家庭、性格根源、人际问题以及学习压力和睡眠障碍等成因和改善措施,引导他努力学会接纳自己,释怀过去,积极运动,主动与人交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信心,缓解压力。同时,我还告诉他: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也是最值得你信任的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最后,我征求他的意见:说希望能把他的问题和他父母沟通以便给他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和帮助,让他告诉我他父母的电话,他迟疑了一会,最终还是给了我。
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反应让我很意外: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有抑郁症,也从未带孩子去北京看过心理医生!我再仔细看看孩子发给我的诊断书,发现没有公章,而且医院的名字被打上了马赛克,顿时疑窦丛生。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记得督导老师曾经一再强调:不要轻信来访者,有时候他们可能伪饰、可能撒谎。我反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难道这个诊断书是孩子伪造的吗?他为什么要伪造这样一个抑郁症的诊断书呢?如果戳穿了这个谎言对他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约见了家长,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并且反复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终于发现:孩子之所以伪造抑郁症病例证明,只有一个目的:呼唤爱和关注!
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状况,都感觉非常懊悔,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穿好让他有钱花就可以,从来不曾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小时候孩子说在学校被欺负了,也从来不当一回事。尤其是妈妈,暴戾的脾气让孩子从小就非常害怕,不敢亲近,更是极少和孩子交流,说到这些,妈妈忍不住热泪长流,悔恨自己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阴影,并且表示今后一定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天,我和孩子沟通,向他道歉,说自己一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看他的诊断证明,结果没有真正懂得那是他的一种特殊的求助方式,好在没给他带来伤害。孩子承认自己撒谎了,并且说:“老师,您说的太对啦,我只是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被重视,渴望老师能够帮助我积极阳光地生活和成长”,他说:从这件事他已经收获了很多,感受到了被关爱,找到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我意识到:的的确确不能完全轻信求助者的叙述。同时,也明白:一个渴望关注的孩子,除了做出很多叛逆的事情吸引父母和身边的人注意,还会用这种“我病了”的方式呼救,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更多地关注这样的孩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