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社交场合发表言论或做出一些社交动作时,是否会因为人数众多或部分人的言论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其实这是难以避免的,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独处时,都有着差异化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融入了群体后,个体个性会被这个群体所影响。因为周围人的意见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周围的人看到,稍有不慎,就感觉自己会显得很“滑稽”、格格不入、鸡立鹤群。
所以很多人都有“社交恐惧症”,比如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表演等。甚至在一些正式场合错过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时在独处时,甚至都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符合普世的价值观。这种心态影响很大,有些人因为太在意外界的看法而胆怯,最终郁郁寡欢。
超我,是指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超我是孤独的我、博爱的我、信仰中的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我,实际上相当于个体为自己所设的行为价值标准。其与“本我”对立,本我完全遵循本能。
“超我”是理想而非现实,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现实或快乐。当个人行为有悖于普世价值观时,有时会过分怀疑做出这种行为的我是不是真的我?或者大脑中有黑白小人在激烈对抗:这么做行还是不行?或者内心因为“本我”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抑或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这其实暗含“自卑”的成分在其中,遇事不自信,凡事三思而行,过于自省,最终会变得犹豫不决,这种“预设”自己的行为要掌握好度,“太多不行”只会制约自身的健康成长,其实在很多场景中,身边的人可能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
自卑导致很多人在生活中有一种隐藏的防卫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警惕,这种防御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保护自身免于伤害。但个体之间对融入环境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有些人能很快适应,有些人对新事物带来的差异则很迷茫。
自卑感,是“超我”检视到自身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个体的发展。懒惰往往是自卑的伴生物,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厌世。人生漫长,即便起步时迟缓,或走了弯路,一时不如人,也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小时候,“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成年以后,看到同龄人比自己强,自然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自卑感不止影响心理,在生理上会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为什么有的专家会说,90%以上的“阳痿”属于心理性的,大家可以想想。同时有害的激素分泌随之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
上述心理及身体产生的异常,才更能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弗洛伊德认为,只“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总而言之,在“超我”的审视下过分“自卑”是不可取的, 超我,是完善,亦是孤独。
最后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台词结尾,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举报/反馈

零点爱国曰

115获赞 338粉丝
夜半无人私语时,一倒一颠不得眠。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