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衫羽歌
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最后安居于小岛,用生命和孤独作画。
在斯特里克兰德眼中,爱情和婚姻都不重要,画画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为了画画,他可以放弃一切。
小说结尾,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成了著名画家,然而临死前,他却烧毁了自己的所有画作。
有人觉得斯特里克兰德是天才,有人觉得他是疯子。
其实,天才和疯子有时候是同一种人。
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个天才画家——温森特·梵高。
梵高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空》《麦田》《向日葵》等。
梵高是伟大的画家,他的画让人震撼,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一生孤独。
为了画画,他远离家人,漂泊他乡。
他的亲朋好友都觉得,他疯狂又可怕,只有他弟弟提奥梵高不断鼓励他、支持他,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给了他巨大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
但是,梵高画了10年,却只卖出去了一幅画,这让他大受打击。
疾病的折磨、情感的不如意和绘画事业的失败,终于击垮了梵高。他选择在经常画画的田野上,开枪自杀,2天后死在了弟弟的怀里。
作者欧文斯通在梵高去世后,偶然间看到了他的画作,被深深震撼了。
在梵高的画中,欧文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欧文发现,梵高画作上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仿佛有生命,能给人勇气和力量。他对梵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决定为他写一部传记。
为了把最真实的梵高展示给读者,欧文走遍欧洲,寻访和梵高有关的一切。
他走梵高走过的路,住梵高住过的房屋,参观梵高画中的地方,还采访梵高生前的亲朋好友。
他真实地体验过梵高的生活后,写下了这本《渴望生活:梵高传》。
这本书也成了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发型书千万册,梵高悲惨而伟大的一生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中,美国作家欧文斯通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他不是神,也是普通人。
他也曾向往过爱情和婚姻,然而,当他爱上画画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画画就成了他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
为了画画,他可以抛却一切。
梵高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能忍受孤独和寂寞。
他将他的痛苦转化成了创作灵感,变成一幅幅画作。
在梵高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好和希望。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
梵高画画,也是不疯魔不成活。
让我们跟随欧文斯通的笔端,穿越到19世纪的荷兰,一起去了解梵高孤独而精彩的一生。
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背负太多期望,又不被家人理解,这让梵高一生痛苦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在他出生之前,他母亲还生过一个男孩,那个孩子叫温森特梵高,但他不久就夭折了。
梵高出生后,父母为了纪念那个去世的男孩,就给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温森特梵高”。
从梵高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活在去世的哥哥的阴影下。
从小,梵高就被父母寄予厚望。
不管他做什么,父母都希望他能做到完美。
小小年纪的梵高不得不努力地完成父母的要求。
然而,梵高对于父母和家人,始终有着一种疏离感。他越是想融入家庭,就越是感到和家人隔着千山万水。
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他们一家住在荷兰松丹特小镇上。
梵高的叔叔温森特梵高是一个大画商,经营着多家画廊。
22岁的梵高在家人的安排下,在英国伦敦的古比尔公司上班。他伦敦,他认识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
他向乌苏拉表白,请求她做自己的妻子。
然而,面对狂热的梵高,乌苏拉表现出厌恶,把梵高赶出了自己家,还表明自己已经有了未婚夫。
这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让梵高心灰意冷,他对工作都没有了动力,一言不合就辞职了。
为了能离乌苏拉近一些,梵高又去拉姆斯盖特做了教师,没有工资,只提供食宿。仅仅是因为那里离乌苏拉近一些。
每个周末,梵高都会忍受饥饿和寒冷,徒步两天一夜去伦敦,就为了远远地看一眼乌苏拉的家,感受一下心爱女人的气息。
当梵高再次冒着暴风雨去乌苏拉的家附近时,他看到了乌苏拉的婚礼,也看到了乌苏拉和丈夫拥吻的情景,梵高终于死心了,这段单恋划上了句号。
24岁的梵高在父亲的安排下,到阿姆斯特丹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准备考入大学,成为牧师。
但是,梵高学习了一年后,他开始迷茫,他不想让父母失望,但是他也不想做精明又有教养的牧师,而是想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服务。
当梵高的老师曼德斯告诉他:不管做什么都没关系,重要的是遵从内心的想法。
梵高恍然大悟,没有和任何人告别,就离开了。
梵高离开后,遵从内心的愿望去比利时学了传教士。
随后他又去了博里纳日的矿工村做福音传教士,为那里贫穷的矿工们提供安慰。在一次矿难后,梵高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财产都给了那些矿工。
当梵高寒酸又落魄地为死去的矿工们举行葬礼时,他被教会的牧师解雇了。
再次失去工作的梵高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出现并不会改变矿工们的生活。
26岁的他再次变得一无所有,甚至失去了生活的热情。
偶然的一次机会,梵高看到一个老年矿工的无力反抗命运的眼神时,内心突然有了触动。
他随手拿起一张纸和一支笔,开始涂鸦。
回到出租屋后,梵高还把涂鸦的画做了整理和修改。他专心致志地画着,忘记了天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晚饭。
从那次后,梵高开始画那些辛勤劳动的矿工,虽然他的笔迹仓促而潦草,但并不妨碍他的创作热情。
梵高发现,当他画画时,他内心的痛苦消失了,于是,他开始疯狂地画画。
27岁的梵高决定从事画画工作,弟弟提奥知道后,支持他、鼓励他: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提奥还答应梵高,会每个月寄生活费给他,保证他作画的材料和生活费用。
梵高开始早出晚归,去田野间和树林里画画,小镇上的居民都觉得他是疯子。
他们看着梵高每天带着作画工具出门,然后涂涂抹抹。
这就是工作?这是不务正业吧!
他们无法理解,他们觉得这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
而梵高的父母虽然暂时支持他画画,但是他们不理解艺术。
父亲认为,如果梵高适合做艺术家,应该一次就能画好草图,而不是反复修改。
而且,艺术家应该为了金钱和社会地位而画画。在父母的眼里,画画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那应该以赚钱为主。
父母的不理解和周围邻居的怪异看法,让梵高感感觉到内心深处的孤独,没有人真正理解他。
他不想为了画画而画画,他想通过画画,可以表达出人物的独特灵魂,他想画出有生命的作品。
辗转多地,始终一个人,孤独让梵高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画了一段时间后,梵高觉得自学是不会再有长进了。
他想要接触好的作品,同时也想和别的艺术家交流探讨,才能看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才能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29岁的梵高去了荷兰的海牙,在那里,他认识了表哥毛威。
他看了梵高的画后,告诉他,虽然梵高的画还不成熟,但是很真实,让人感受到生命力和节奏感。
毛威的话给了梵高信心,他请求毛威做他的老师,给他指点和帮助。在海牙,梵高成立了他的第一个画室。在毛威的指导下,梵高的画开始有了色彩。
这时候,梵高认识了洗衣工克里斯汀。
两个人交谈过后,梵高对克里斯汀产生了同情。他想帮助她,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互相取暖的两个人生活到了一起,梵高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没过多久,毛威和提奥甚至梵高的父亲,都知道了克里斯汀的存在。
他们反对梵高和克里斯汀在一起,因为克里斯汀不仅仅是洗衣工,也是做特殊工作的女人。
梵高没有妥协,但是克里斯汀却因为梵高沉迷于画画,对他越来越不满,甚至重新成了站街女。
这让梵高觉得心寒和无力,他以为他帮助了克里斯汀,但到头来,不过是徒劳的。
梵高带着疾病和失望离开了克里斯汀,离开了海牙。他再次成为孤独的一个人,他孤身一人回到了荷兰纽恩南的家中。
在纽恩南,梵高和家里人的关系很糟糕。他的妹妹伊丽莎白不喜欢他,觉得他古怪,还会影响她的人缘。
梵高在家旁边开辟了一间属于他自己的住所兼画室,就连吃饭他也不和家人一起吃,甚至,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交流。
一次,梵高的父亲去看望生病的教区居民,在回来时,在家后面的台阶上摔了一跤,等梵高母亲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
父亲去世后,妹妹伊丽莎白表示,家里不欢迎梵高,他的存在只会让家庭蒙羞。而母亲,也赞同妹妹,并让梵高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就这样,家人彻底将梵高孤立了,梵高有家却不能回,这是何等的悲凉!
被家庭抛弃后的梵高更加孤独了,他把孤独和痛苦化为了力量,融进了艺术中,痛苦才能使艺术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我们都知道梵高有一幅著名的画,叫《吃土豆的人》,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灰蒙蒙的,但油灯的光线下的农民一家人,却让人感受到生命力。
当初,梵高为了画好吃土豆的农民一家人,他把附近的每个农民都画了下来。
他在纽恩南的两年里,画了上百件的作品。
但是,他不满意,他觉得没有一幅完整的作品可以体现吃土豆农民那种精神。
他连续十多天都去了吃土豆农民的家里,为了画好他们一家,梵高可以画一个通宵。然而,等他白天睡醒后,会因为不满意而把他辛苦画好的油画付之一炬。
在纽恩南的最后几天,梵高整日整夜地画画,不吃不睡。
他疯狂地画画,他想抓住最后的时间,画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可是,不管怎么画,他都不满意。
最后,当他不再把农民一家当模特,而是凭借自己的记忆画画时,一幅《吃土豆的人》完成了。
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灰蒙蒙的,就像是土地的颜色。而画面上,农民一家吃土豆的动作。就像他们挖掘土豆劳动时的动作。
梵高给画上的人都赋予了生命和灵魂,农民一家人的脸上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正是因为梵高的专注和执着,让梵高的绘画水平不断地提高,也让他在后来的创作中,能孜孜不倦地继续创作。
离开纽恩南后,梵高去了巴黎和弟弟提奥住了一段时间。
在巴黎,梵高深受印象派画家莫奈等人的影响,他的画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先暗沉的颜色被鲜艳明亮的颜色代替,厚重的笔墨也换成了轻柔的笔触。
在巴黎,梵高度过了一段奢靡的生活,但是,慢慢的,他发现自己厌倦了巴黎的生活,他决定离开,一路向南,向着太阳出发。
梵高来到了法国普鲁旺斯的阿尔,那是个日照强烈的地方。
在那里,有大片的黄色向日葵,向着阳光生长。
梵高爱上了阿尔,这里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地方。他爱阿尔的每一块土地和每一片田野。他每天日出前,带着狂热而兴奋的神情出门。
到了晚上,梵高的双眼像两个通红的洞,头顶被太阳晒得发红,加上一头怪异的红发,他被当地人称作“红头发的疯子”。
在阿尔的日子,梵高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他能不吃不喝,在田野中站着画一天。
画画让他忘记了饥饿和炎热,忘记了痛苦和孤独。
他可以没有家、妻子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也可以没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不能没有创作。
画画给了梵高创造的力量,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忘记痛苦和孤独。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带有疯狂的特征。”
梵高就是那个疯子。
疾病、绝望和未知的未来,让梵高火热的心慢慢冷却
梵高为了缓解孤独,也为了和其他艺术家交流作品。他邀请那些艺术家朋友们到阿尔来,一起组建艺术家兄弟会。
大多数人都拒绝了他,只有高更回应了他,表示愿意到阿尔和他一起生活。
梵高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花了很多钱,为他布置了房间。
高更的到来,让梵高兴奋不已。因为高更不仅仅是朋友,更是他的仰慕对象。
开始,两人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但是,一个半月后,高更越来越受不了梵高。
面对过分热情的梵高,高更却显得很冷淡。两人经常因为艺术的不同见解,产生分歧和争吵。
在一次激烈争吵后,高更决定离开阿尔,离开梵高。
梵高奔溃了,自己的热情却换来了大家的冷漠,现在连好朋友高更也要离开。
他拿着剃刀追上了高更,两个人沉默的对峙后,梵高回到了居住地,对着镜子,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割下后,他还把耳朵清洗干净,然后包起来送给了当地的酒吧女“鸽子”。
梵高的这个举动,其实是代表自己输给了高更。
因为在当地,当斗牛士赢得比赛后,就会割下牛耳朵,然后送给心仪的女子。
这次疯狂的“割耳事件”,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和惊吓。
本来就觉得梵高是疯子的居民们,觉得他更可怕了!
他被当地居民联名驱逐,后来没办法,梵高去了圣雷米精神病医院。
在精神病医院的梵高,更加孤独,但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创作灵感。
精神疾病让梵高出现了幻觉和痛苦,发作时,让梵高痛不欲生。但是,摧毁他的同时,也成就了他。
偏执分裂的精神状态,让梵高像孩童般,能更加专注,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这个世界。
这让他后期的作品配色越来越大胆,也表现他内心的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精神病医院的那一年,梵高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他像机器一样地疯狂画画,画了150张左右的画作。
我们熟悉的《星夜》《罗纳河畔的星夜》等作品,都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
然而,梵高由于长期在精神病院隔离,安静又无聊的生活磨灭了梵高的热情。
梵高的生命源泉枯竭了,他画画也只是习惯画画,因为除了画画,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当梵高得知弟弟提奥可能会失业,加上他对艺术的热情已经消失,他觉得自己活着只会拖累弟弟的生活,是时候告别这个世界了。
梵高在结束生命之前,回忆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他没有怨恨这个世界,更没有怨恨任何人。善良的他,就连那些伤害他的人,他都寄予了美好的祝福。
欧文斯通在书中写道:1890年7月27日,梵高用左轮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
两天后,在弟弟提奥的怀抱中,天才画家梵高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亲爱的弟弟,离开了这个世界。
日本作家太宰治曾说过:
“在这泥沼般的人世间,好想美丽地活下去。”
太宰治之所以选择结束生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失败。
对太宰治来说,活着太难了,哪怕他很想活下去,但是太痛苦了,世界容不下他。
也许,唯有死亡,才能让他解脱。
梵高和太宰治一样,一生痛苦,一生对爱渴求。
他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而且,不管是对待工作还是爱情,梵高都倾注了满腔热情。
他不愿做一个懦夫,也决不会轻易妥协和认命。
生前默默无闻,无人理解,死后却声名大噪。
这就是梵高悲惨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肯定,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不管是家庭的疏离,还是无疾而终的爱情,还有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绘画事业,都没有任何回响。
不管是谁,都会被逼疯的。
梵高的一生是孤独而悲惨的,但是他却把自己的痛苦,加上颜料,画出了热情洋溢的画作。
他内心渴望生活,他的画让世人看到了生命和力量,影响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
梵高也许本不属于人间,他属于他笔下那片灿烂而热烈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