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有病态需求的人,会出现这五种行为表现。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需求都至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态需求,即刚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生活中知足常乐的人;还有一种是病态化的需求,即个体对于某事物的需求产生了病态的行为。后者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过度追求所需要的事物;另一种是过度压抑内心所需要的事物。本文将围绕个体过度追求所需要的事物,对人们潜意识的行为、认知进行深度解析。在此之前,我们以“爱的需求”为例,分析一下什么是人们的常态需求,对比之下也就明白什么是病态需求了。
对于爱的常态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这是对于爱的本能需求。但是心智成熟的人也十分明白,除了大部分父母和极少数恋人之外,似乎没有人愿意无目的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交换,并且这种交换应当是等价的。我们把这种基于等价交换为原则的爱的需求,称之为对爱的常态需求。换言之,你想要获得某人的爱,你得先证明自己值得别人去爱。不会有人像父母那样,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爱你,大部分接近你的人都是有目的的。
爱作为一种情感,不能单纯地靠“等价交换”来满足,这意味着爱是双向的。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能带给你安全感,而不是你也爱他,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爱,你只是想要不花钱的保镖而已。对于爱的常态需求,应当是基于彼此相爱的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对爱的常态化需求应当是积极的、向上的、成全的、支持的。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不应该是“自恋狂”,把对方的缺点也当作优点。应该找到对方不足的地方,帮助他改正。或者对方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也应该成全他、支持他。
对爱的病态需求的五大表现
第一大表现:能给我安全感的人才是爱我的人
有许多人经常会说:因为他能够给我带来安全感,所以他是爱我的。首先来讲作为心智成熟的人,80%的安全感应对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他人;其次,能够带给你安全感的人并不一定是真心爱你的人。最后,为了获得某种安全感而爱别人,你很难得到真正的爱。这一类人只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而不是想要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事实上,凡是有一定地位、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都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可是真正爱你的人,又有多少呢?
第二大表现:完全服从我的人才算是爱我的人
掌控他人能够给个体带来优越感和安全感,是大部分人的本能。但是如果你没有实际的权利,想要去掌控他人似乎是很困难的。于是这类人学会了利用爱来掌控他人,满足内心对优越感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人爱自己,就可以为自己所控。想要掌控他人,也必须获得他人的爱。起初,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魅力来获得他人的爱,等到别人爱上自己之后暴露出真实的一面——掌控他人。他们对爱的需求是病态的,因为这些爱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的。
第三大表现:满足我的需求才算是爱我的人
如果你需要他人爱你,是因为你可以获得好处,那么这就是病态的需求。这是一种纯利己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别人只有源源不断地满足你的需求,否则就不算是爱你。如果别人再也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对方,寻找下一个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人。这一类人内心冷酷无情,为了满足需求可以做一些突破底线的事情。在他们的认知中,你不满足我的要求,就等同于不爱我。因此,这种情况很显然是一种对爱的病态化需求。
第四大表现:只能爱我,不能爱他人
在这种人的认知中,把他人对其他人的任何兴趣都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怠慢。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爱我,你就不可以对其他任何人过多的关注。事实上,他们所认为的“过度关注”,也只不过是正常的来往罢了。由于这类人内心敏感,所以把这种正常的来往也看作是对自己的轻视。这类人自我意识过强,他们对爱的病态需求其实是为了补偿童年时期爱的缺失。这种想要独占某个人的爱的想法,暴露出内心的自负心理。他们内心害怕自己被抛弃,所以如此嫉妒别人。
第五大表现:需要一个完美的人爱自己
这类人总是期待遇到这样一种爱:这个人本身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并且在各方面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在这些人的逻辑中,只要自己遇到这样的人,就可以补偿自己前半生的重大失败。他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十分挑剔。他们丝毫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只是幻想有这么一个人的到来,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大反转。归根结底,他们对爱的需求演变成一种被拯救的渴望,这很显然是一种病态的需求。
总而言之,对爱的病态需求,反而会导致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让内心对爱的需求回到常态,你才会获得他人的真诚的爱。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