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愿望,是病态的自我保护。
有一种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为了避免在生活中受到伤害,形成了顺从型人格。所谓顺从型人格,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轻易暴露自己的需求,甚至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愿望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对于顺从型人格而言,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在他们看来,只要压抑自己的需求,放弃自己的愿望,别人就不会伤害自己。可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应当是满足自我需求的方向。如果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而去迎合他人,那么你不仅满足不了需求,也很难长大。
顺从型人格的心理成因
追溯到他们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以至于他们为了避免受到父母的惩罚,不得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在长期的原生经历中,他们通过顺从的方式避免受到父母的伤害。在他们的早期生活经历中,同样延续了原生家庭的生存模式,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去讨好身边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人。久而久之,等到个体长大以后,仍然沿用着过去的生存模式。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小时候认为的伤害已经不存在了。小时候别人骂你一句你可能哭一整天,现在别人骂你一句你根本不应该放在心上,这才是成长。
可是现实是,他们仍然把小时候的伤害,当作当前潜在的威胁。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以至于别人骂他们一句,还会像小孩子一样哭一整天。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所以总是以顺从的方式来迎合他人,从来没有想过主导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们不但不把自己当作成年人,甚至还享受小孩子一样的心态,以至于别人稍微大声说话都会让他们委屈半天。他们内心脆弱、敏感、无助,不得不持续的顺从、讨好、依赖他人,以此方式来获得安全感。
顺从型人格的生存逻辑
顺从型人格的生存逻辑是,只要我放弃愿望,就不会受到伤害。他们连自己喜欢什么饮料、喜欢什么口味的菜都不会明确表达,只是习惯说“随便”“无所谓”。他们觉得一旦明确自己喜欢什么,可能会让一些人不喜欢自己,甚至会说自己太过于挑剔。他们尽可能表现出一种可有无可的状态,这样就不会被人注意到,也就不会被人伤害到。对于他们敏感、脆弱的人而言,并不是说打他们一巴掌才算是伤害,说话稍微大声一点都会伤害到他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玻璃心。
因为玻璃心,因为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他们克制自己的愿望,压抑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当作变色龙一样,强行迎合他人。在他们的交往逻辑中,如果不是非得接触某人不可,宁愿自己一个人生活。可是现实中,有太多需要接触他人的事情。只要不得不面对他人,就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就不得不压抑自我需求,迎合他人的需求。作为一种生存逻辑,他们不可能全然放弃这种行为模式,除非一下子出来另一个完全成熟的可以让自己避免伤害的行为模式,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顺从型人格应该如何让自己更加主动一点?
学会表达不同的看法
让顺从型人格一下子展示自我的、成熟的一面是很困难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改变。起初,顺从型人格可以先学会表达不同的看法。在一些比较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中,并且不是很敏感的话题上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哪怕你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别人也不会故意来伤害你。慢慢地,你需要在更多的话题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只要这些想法是你真实的想法。当你的想法获得认可后,你会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会更加自信地表现自我。
学会满足自我需求
人的成长方向是满足自我需求的方向,满足自我需求并不是自私的行为。人们进行交往的根本目的,也都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当然,你需要通过交换的方式来满足自我需求。比如,你想要有个人爱自己,那么你应该主动地去爱别人,才有可能满足你的需求。再比如,你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那么你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了这种交换原则,你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不是一味地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而是也要学着欣赏别人,接纳别人。
学会主导自我人生
在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之后,你需要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主导自我的人生。等你的朋友多了之后,你需要选择你所需要的朋友加强联系。原本你是去迎合别人的社交圈,现在你需要建立以你为中心的社交圈。你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更多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你也需要提供一些别人可能需要的东西。如此你来我往,你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掌控感,你会有强烈的安全感,你不会再因为一些小事就哭泣、难过或者感到委屈。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一切都需要你一步一步地来。
总而言之,一味地为了避免伤害而去迎合他人,对你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应该学会增强自我认同感、自我信念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
作者:九霄云客
举报/反馈

九霄心理

89.9万获赞 14.1万粉丝
发现自我,走向自我,成为自我!
心理咨询师,赵凯,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