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
过了一个节,才知道有那么多留守儿童,看他们相聚时的期盼,分离时的绝望,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父母来了,孩子好像看到了太阳,父母要走,孩子的天就像塌下来了。
看这个画面,有两个孩子知道妈妈要回来,一直在门口等待,看到妈妈在街口出现,赶紧跑过去,妈妈紧紧地抱起来两个孩子。这时,孩子的幸福感随之而来。
看这个画面,爸爸妈妈要返工离开,孩子哭着喊着,抓着妈妈的头发不让走,硬生生地被奶奶拉开,他一次次挣扎上前,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也就只有3岁左右的年纪,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老人抚养。他们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多挣一些钱,等孩子大了,可以给他更好的经济支持。殊不知,错过了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光,是多少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樊登讲到,一次坐出租车,司机一路唠叨孩子如何叛逆不听话,樊登告诉他3岁前的教育非常重要,司机就说三岁前什么都不懂,扔给奶奶管就行了。
持这样观点的人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孩子外出打工,等到想管孩子的时候,又埋怨孩子不听话。却没有反思,是自己早年的失误,导致出现这样难以收拾的结果。
李玫瑾教授说过,3岁前是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期,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让孩子感到安全。孩子在3岁前,是完全依赖别人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不解决一对一的情感关系,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心理问题。3岁前积累资本,以后教育孩子,他就会听从你。
孩子3岁前有恩于他
孩子3岁前,完全不能自理,对父母的帮助有强烈需求。父母一定要有恩于他,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好,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
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会尿裤子、尿床、拉在裤子里、拉在马桶外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他不想做好,而是能力不足。
父母不要吼孩子,要有耐心地给孩子收拾,等到孩子1岁半的时候,教孩子如何解决大小便问题,慢慢引导,等到3岁,一般就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自己吃饭能力不足,开始不会吃,会吃了,又会把饭粒弄得到处都是,桌子上、衣服上、身上脏兮兮。用筷子、用勺子这些基本技能都要从头学起,经历无数次失败。
父母一定不要嫌弃孩子,这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刻意练习》中认为,一项技能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锻炼,才能掌握,孩子学吃饭这件事也是如此。
孩子3岁前,需要教他的自理技能实在太多,包括穿衣服、刷牙、洗手洗脸、整理玩具等等,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技能,对孩子来说都是零基础,需要父母足够的耐心。
孩子3岁前要多唠叨
这里的唠叨,不是数落孩子,而是多跟孩子说话,建立情感联结。
当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给孩子喂奶的时候、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哄孩子睡觉的时候、陪孩子玩的时候,都要不停地跟孩子说话,告诉孩子正在做什么。
《从出生到3岁》中提到,孩子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和他说这些话正合适。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让孩子知道这些动作都叫什么名字、应该怎么做。孩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每次做这些动作都乖乖的。脑科学认为,3岁前的认知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和他说的这些话,不断刺激他的大脑,当他能开口说话的时候,就会全部表达出来。
樊登说过,不同家庭之间的互动会造成3000万词汇的差距,这是巨大的鸿沟。语言的巨大力量,会帮助孩子消除成绩差距,发掘潜力。
第三,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孩子每天听着父母的声音长大,就会记住这些声音,喜欢这些声音,每当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 ,内心就会充满温暖。当孩子长大后,出现问题的时候,你的声音就会让他想起小时候的美好时光,心理上会得到安慰。
孩子3岁左右要对他说“不行”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3岁左右就要对孩子说“不行”,不能事事满足。
和孩子建立起情感联结之后,就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不能立即得到满足,需要延迟满足。
孩子到了3岁上下,自理能力变强的时候,父母该放手的就放手,不要总是替孩子做。因为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进入一个独自照顾自己的阶段,父母帮助太多,孩子到了幼儿园就有无力感,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孩子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已经很强,开始为自己选择物品,这时会出现见什么要什么的情况,不要轻易满足他。
孩子可能因为父母不给买,而撒泼打滚,对于无理取闹,不要妥协。允许孩子闹,等他闹够了以后,再一对一地跟他说为什么不给他买。经历几次教训之后,孩子就不会再随便要挟父母。
0-3岁是心理发展、大脑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缺席。如果做不到两个人同时陪伴孩子,妈妈也一定要在孩子身边。
小时候付出的努力,在孩子长大后,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家有孩子的父母,要关注这个问题,平衡好自己的时间。既然有了孩子,就要对他负责。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