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90后自媒体人“李叫兽”,曾经只用五分钟思考时间,就拒绝了一份年薪三百万的工作。
彼时的“李叫兽”,还是一名清华大学的研一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足够强,但毕竟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轻易拒绝掉这么一份充满诱惑力的高薪工作,还是让很多人惊讶不已。
有人觉得他太轻狂,也有人认为他定力强,实际上,“李叫兽”的选择,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安排,放弃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只做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竞争力的事情。
心理学家张沛超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一书中提出:人最深处的本质,其实是想成全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自己的体系,而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放下那些该放下的东西,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李叫兽”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社交,于是开始在自媒体发力,他在专业知识领域写出大量有深度、有思想的精华文章,吸引了大量读者阅读和学习。
他的个人IP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公众号也很快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他将自己的竞争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快,他创办的公司被百度估值1个亿收购,当时25岁的“李叫兽”,也成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反观“李叫兽”的经历,有人说他很幸运,遇到了风口、赶上了红利,选择了一条更容易成就自己的路。但我们都知道,“幸运”并不是成功的关键,他的所有选择都是基于对自我的深刻了解,他的成功都是听从了内心的安排,并持之以恒地发力,才最终收获了内心想要的远方。
02 怎么做才能认识自己?
想想我们自己,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由大大小小无数个选择构成的吗?
有些选择也许无关紧要,但有些选择却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走向,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方向、选择怎样的人生伴侣、选择职场奋斗还是回归家庭------我们的人生就是每一个选择的结果。
面对选择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判断?你是随性而为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次判断,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结果,而不是随随便便、不计后果的选择。
但有时我们也会很困惑,内心的嘈杂常常令人难以判断,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你知道吗?其实我们内心的纠结,是源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自我了解,就无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的迷茫和困顿是一个信号,是在提醒我们,该关照自己的内心了。
《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就是我们感觉困惑时最及时的“解药”。
这本书的作者张沛超,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他是行业内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在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不断观察人心、体察人性,逐渐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深不可测,而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导我们要学会“向内看”,不断认识自己、观察自己、审视自己,看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样子,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程度越深,我们所做的选择就会越有利自己的人生发展。
03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枝花一样,除了美丽的花瓣,还有承托花瓣的花茎和花萼,孕育生命的花蕊和子房。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又各不相同,如果想准确地认识一枝花并了解它的构造,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特殊的解剖镜和镊子,一点一点观察和剖析它。”
在作者眼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都有自己的芬芳和特色。
但每个人的花期不同,生长的速度和盛开的时间也不一样,我们需要了解适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而不是看到别人盛开的美丽,就盲目“抄作业”。
最近的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要不要玩命追?”辩手冉高鸣的表达打动了很多人。
冉高鸣是一位“老奇葩”,曾经在参加过第一次节目后,他就特别羡慕那些被观众喜欢的辩手。他默默地模仿别人的逻辑、学别人说话的方式,期待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得到观众的认可。
但实际上,他的行为就是作者说的盲目“抄作业”,他的身上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却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一直在努力追赶别人,却在盲目追逐的过程中弄丢了自己。
其实,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没那么重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的内心秩序,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需要成为别人的复制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花期努力盛开,终将会引来翩翩飞舞的蝴蝶。
04 认识自己,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特质
既然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是就要对别人的存在不屑一顾呢?
不是的,我们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正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的成长、发展、认知都与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想要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学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特质。
作者教我们的方法叫“人际同心圆”:拿出一张A4纸,开始画同心圆,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多少圆环。我们把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名,写在最里面一环,关系稍远些的人名,写在第二环,以此类推。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会有困惑,比如:我们虽然讨厌某个人,但跟这个人关系密切,要不要放在圆环里呢?就像很多人说的,特别厌烦母亲的控制,却又无力改变只能彼此将就着。
作者指出,也许你会厌烦TA身上的控制欲、唠叨、患得患失,但你仔细看一下,你的身上是不是也有你最讨厌的那些特质?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与人相处时,我们从“镜子”中审视这段关系中的自己,那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样子。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流金岁月》里有一个场景,蒋南孙的小姨黛西和唐欣曾经是职场竞争对手,两人实力相当。
蒋南孙要去唐欣的公司工作,黛西非常鼓励。蒋南孙不解,黛西说:“她(唐欣)的确优秀,我心服口服。你年轻,要跟优秀的人一起做事,学会他们的工作方法、待人处事,比赚多少钱的薪水有用。”
在黛西眼里,唐欣其实就是她的“镜子”,她们虽然是竞争对手,但唐欣身上的优秀值得自己学习,她看到了对方的价值,也看到了“镜子”投射回来的自己身上的特质,这不就是自己的收获吗?
05 认识自己,警惕“耗电型”关系消耗自己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但有些关系能给予自己能量,让自己更有勇气,而有些关系却会令自己感觉很糟糕、贬低自己,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充电型关系”和“耗电型关系”。
其实一种关系到底是“充电型关系”还是“耗电型关系”,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我们也可以提醒自己远离“耗电型”的关系。但作者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我们所处的都不是单一型的关系,而是“充电”“耗电”皆有的复杂型关系。
作家苏辛曾在她的散文作品《度光阴的人》中提到她的母亲,“母亲一生没有完全长大,她一直都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她从未理解过自己,也从未理解过别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儿女。”
苏辛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孤独,因为母亲没有足够的能量爱自己,更没有能量爱孩子,对苏辛来说,母女间的亲情就是一种“耗电型”关系。
但成年后的苏辛在回溯过往的经历中,渐渐与从前的人、事和解。母亲不完美,但母亲依旧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人生不完美,但恰恰因为不完美成就了多种体验,母亲对于她的人生更是一种“充电型”的关系。
当我们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时,可以冷静下来问问自己,这段关系是不是“耗电型”关系?我可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我能不能从这段关系中吸取能量?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当我们能够关照内心,看清心底的焦虑和无助,也就能停止“耗电型”关系对自己的消耗,转而去寻找“充电”的方式,为自己积蓄能量。我们要相信,每一次关照内心,都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写在最后:
我们的内心是一朵层层包裹的鲜花,每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朵花都应该努力盛开。
《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包含了自我探索的40节必修课,作者张沛超从人际关系、防御机制、情绪困扰、自我价值等多个方面,带领我们不断认识自己,面对真正的自我。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了解自我并不是目的,而是人生必然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这个过程,走进内心、探索未知、发现独特的自己,寻找自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