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小王子》中有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我们长大之后,还是会像个孩子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举动。
敏感脆弱,又孤僻,别人说你“不好”时一直耿耿于怀;恋爱中没有安全感,战战兢兢,害怕失去后不知道怎么办;有时控制不住悲伤或愤怒,崩溃到不行,胡乱发脾气……
上述种种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我们内心中的孩子,在你有压力或不安的时候,TA就会跳出来掌控你的生活。
TA不会随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会一直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困扰我们的大多数问题都源于,我们的内在小孩受到创伤,而我们没有察觉,一直带着这样的内在生活着。
也就是说,在以往生活中,不曾被我们注意到的情绪,会被身体和潜意识所牢记,从而会外露于行为,形成特定的性格。
健康的内在小孩要具备:好的品质,能够耐受挫折。
在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仅要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
一个小孩从小沐浴在父母的关爱之下,周围的人对他比较和善,环境也比较友好,那么他能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偶尔有不符合自己愿望的事,他可以耐受,也会比较宽容。
但是,在受挫后,也会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那么,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早期受到不恰当、不稳定、不持续的对待。
1、恰当
是疏离。
婴儿降生于世,伴随着的是“我活不活得下来”的疑惧。
可能是忙或其他原因,父母习惯性不搭理这个孩子,任其在一边没人管,要么就是敷衍地回答“好”“不行”“就这样”。
这个孩子就会感觉到危险。
孩子想要跟父母对话,想要他们回应,想要他们陪伴,想要他们的抚摸,但这都没有。所以,这个孩子很难摆脱“我活不活得下来”的疑惧。
这种冷漠疏离型的父母,孩子最终会特别的黏人,害怕分离。。
在年幼时,陪伴没有得到满足,内在小孩担心的是:这段亲密关系,不会持久。
其次是不满
父母可以因为很多原因对孩子不满,最常见的是想要男孩,结果是女孩;想离婚,却因为孩子离不了。
父母会说出“你咋是个女孩?我要有个儿子就好了。”“都是因为你,我才受这么多罪。”诸如此类的话。
明显,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孩子根本就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感受到的往往是父母的敌意,甚至是暴力。
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内在小孩会担心:我不知道怎么爱人。
还有就是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关注。
关注太多,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而恰当的养育方式既要求父母不要过度放手,也不要过度敏感。给予孩子探索的宽容,看到孩子有困难时,伸出手帮一把。
成长环境也可能存在不当。比如,生了老二后,容易忽略老大,老大感觉被妈妈冷落,可能偷偷掐老二。
周围的环境对生存不利时,也容易形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他会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2、养育方式的不稳定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陪伴最多的是妈妈。
妈妈经常出现在孩子面前,就形成了孩子和妈妈固有的相处模式。
早上什么时候起床,刷牙洗脸,吃什么早餐,然后晚上几点睡觉,要亲一下说晚安什么的再睡。固定的仪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安心。
但是,很多妈妈们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妈妈们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于是,孩子和妈妈被迫分离,有的孩子今天要被送到奶奶家,过几天又要到姥姥家,或者实在没地方送,就送去托管,还有的妈妈去到另一个城市,相隔甚远。
在孩子幼年时期,不断搬家,不断变换生活的城市,以上种种都属于不稳定因素。
不稳定因素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缺失,内在小孩会害怕失去。
3、对孩子的态度有持续性
没有持续性,比较常见的是孩子一旦做得不够好,父母就不夸他。
当某次孩子成绩不够好时,父母可能会当很多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去夸别人孩子怎么好,以为这样就能激励孩子,这是大错特错。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比成人更易受到暗示。经常鼓励孩子,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父母夸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比较持续,不能因为他成绩不够好,就不夸他。
这里并不是“夸孩子成绩不好”,而是换个角度,夸他做得好的那方面。鼓励他,不是打击他。
恰当的养育方式、保证稳定且持续地对待孩子是内在小孩形成非常重要的3个要素,如有缺失,就容易形成创伤的内在小孩。
结语
作为一个成年人,回首过去,如果我们的父母有做到这样的养育方式和环境,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做到,也不要过度苛责,毕竟他们不知道。
其实,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当下,尽量不要让自己的经历再重新演绎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从某些方面来说,“自己好了”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用正确的方法,先疗愈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的孩子。
举报/反馈

和雨似

1.8万获赞 8.6万粉丝
专注书中的婚姻、情感、人际关系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