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显示:
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孩子是当之无愧的焦虑制造者。
很多父母的焦虑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当看到别人家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了,于是焦虑自己的孩子说话晚、走路慢,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不喜欢看书;孩子学会看书了,又焦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总之,对孩子的焦虑是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没有放松的时候。
曾经看到一则消息:一个五岁的孩子被妈妈带到考研考场外,让孩子体验考研气氛。
男孩的妈妈说:“孩子还有16年,5840天就考研了,提前带过来感受氛围,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网友对此评论:5岁的孩子能感受到什么氛围?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很多父母的共识。一个5岁的孩子,正是玩乐的年纪,却被过早地强迫去面对着考试的压力,殊不知,父母的过度焦虑,正在毁掉孩子。不难想象,孩子以后的学习压力何其大。
父母的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或恐惧。
有很多父母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担忧,而让孩子的未来更有把握,会采取各种办法,控制孩子按照自己设计人生的走下去,并不能有丝毫偏离。
著名心理学者张怡筠曾说过:
大多数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在诸多比较的环境中迷失教育方向,从而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开始变得焦虑不安。
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但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父母所能控制的,因此,焦虑,不仅使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采用的很多不当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伤害,因而让亲子关系也越来越不和谐,最后陷入僵局。
曾经有个母亲这样后悔地说到:我希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总认为只有优秀才能有好运,所以,对孩子非常严格,但孩子达不到我要求时,我就会变得焦虑,暴躁,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孩子的学业很优秀,但自己引以为傲的孩子却拉黑了和我的所有联系,我每天都在痛苦的煎熬中……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当家长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往往是一种“双输”局面。
放假了,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父母面对着家中自我放飞的孩子,最大的感受恐怕是“焦虑”还是“焦虑”。
看到孩子不学习或学习状态不好,焦虑;看到孩子早上不起、晚上不睡,不规律的作息,焦虑;父母说的话,不听还顶嘴,焦虑;孩子整天玩游戏、看电视,焦虑……
有个朋友诉苦说:孩子刚开始放假时,和孩子一起制定了计划,我心里很高兴,以为孩子长大了,谁知计划放在那里只是个摆设,孩子根本不能按计划完成,我每次提醒孩子,孩子不听,我感到越来越焦虑,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越来越不好,搞得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在生活中,父母的过度焦虑就像流行性的病毒,侵袭着父母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制造着亲子关系的矛盾。
那么,父母怎样在孩子假期摆脱焦虑,让孩子过个充实有有意义的假期呢?
一、不断学习,适当期望。
焦虑,总的来说是因为父母总想要能控制孩子的状态,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一旦感觉孩子与自己的期望出现了落差,焦虑就会趁机而入。对于这些父母而言,只有孩子的成长控制在期望的状态时,才能感到安心。
比如孩子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父母就焦虑孩子性格内向,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会吃亏。
其实,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当你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些,对孩子适当期望,就不会再担忧,焦虑情绪就会减轻。
二、分清焦虑水平,不自找焦虑。
《如何才能不焦虑》是包括心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和佛罗里达心理协会杰出心理学家奖的三位心理学专家的著作,书中提到一个公式:
关切+威胁=焦虑
也是说: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关切),同时你感觉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威胁(担忧),你的焦虑就来了。
这个公式告诉你:如果你对某件事,关切心越重,带来的焦虑就越多;如果一件事或人对你的威胁越大,你的焦虑也就越大。
而且《如何才能不焦虑》书中还提到: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
老虎会吃了你,威胁最大,焦虑水平最高;狐狸吃了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跟老虎伤害性命比,受到的威胁小些,因而焦虑水平稍微低些;野猫偷了你家的鱼,虽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损失就弥补了,受到的威胁最小,焦虑水平也就最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偷鱼级别的,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不想上你安排的兴趣班……
而这些野猫级别造成的不大的威胁,有些父母却非要把它看成老虎带来的威胁,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仿佛在此一举。那么,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因此,父母减少焦虑,先要去掉不必要的焦虑或者不去自找一些焦虑。
三、学会接受,付出行动。
叔本华说过: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我们不准备改变他们,我们要利用他们”。
生活往往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为,是不能改变,而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你无法控制,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应对方式。
举个例子,天气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改变不了天气,但至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酌情增减衣服、决定是否外出、要不要带伞或室内、外活动。处理好“关于天气这事儿”既包括明白这事儿我控制不了,也包括知道据此我能做些什么。
同样的道理,对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你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但根据他的表现你却可以选择去鼓励、教导、惩罚、、界定边界、训诫或自责,等等。一句话,你无法控制,但可以应对。
比如:朋友焦虑孩子假期不按照计划学习,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还搞得亲子关系紧张。
遇到这种问题,父母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是否百分之百地完成计划,而是要看到孩子当天完成的部分,哪怕只完成了一点点,那也说明孩子是朝着计划的方向前进,就要鼓励他,认同他,而不是天天指责他、批评他,把好事变成坏事,这样孩子才有信心继续执行计划。
你可以说:孩子,你完成了计划中的按时起床、写了一页作业,说明你把计划放在心里面了,妈妈看到你的进步,真替你高兴,加油。
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一天天进步,一步步完成计划,你的焦虑自然就没有了。
作为父母,无论怎样焦虑,都无法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是放平心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律等能力,以便让孩子自己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