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在《情绪》一书中,提到了“情绪粒度的概念”: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或是感知他人的情绪,比如“棒极了”——快乐,满意,激动,放松,喜悦,充满希望,备受鼓舞,骄傲,崇拜,感激,欣喜若狂……还有“糟透了”——生气,愤怒,惊恐,憎恶,暴躁,懊悔,阴郁,窘迫,焦虑,不满,恐惧,害怕,忌妒,悲伤,惆怅……一个人的情绪粒度越高,其情绪能力也会越高,而且越不容易生病,拥有幸福生活的概率也更大。相较而言,情绪粒度低的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饮食失调症、自闭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巴瑞特教授建议我们积极学习新词汇,多读书,甚至自己发明一些情绪方面的新词,从而让大脑在预测时能够更精准地调整身体的应对状态。
书中进一步还提到:证据显示,焦虑症似乎和抑郁症一样,是一个构建类别,其构建方式也和情绪、疼痛以及压力一样。在焦虑和抑郁时,你感觉到的痛苦其实在告诉你,你的身体预算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往往将情绪划为非理性的一类,认为情绪对理性的思考无益。
而Thomas hager在《The alchemy of air》一书中提到:非理性大脑有的时候似乎比理性大脑可以提前预测感知一些趋势。
比如有的时候遇到困难,意识到前面的某个路被堵住了,还没完全想清楚的时候,这种焦虑就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让人感到不舒服了。
因而情绪,或者非理性实际上是大脑根据以往经验和认知的一种快速计算。
情绪越稳定的人,大脑的计算能力越强,准确度越高。
在《战争论》一书中,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根据性情将人类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大活跃的人。我们把这类人叫作情感迟钝或情感平淡的人。
第二类是非常活跃的人,但他们的情感从不超过一定的强度。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情感丰富但又平静的人。
第三类是很容易激动的人。他们的情感就像火药燃烧一样迅速和猛烈,但不会持久。
最后,第四类是不为小事所动的人。他们通常不是很快,而是逐渐采取行动,但是其情感非常有力,而且持续时间长很多。这是一种情感强烈、深藏而不外露的人。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进一步提到,这种情感构成上的差异,很可能与活动于人的有机体中的各种身体力量的限度有关,并且来源于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具有两重性的组织。这一组织看来一方面与物质有联系,另一方面又与精神有联系。
这一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的思想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人大脑计算准确且方差小(情绪波动小),但缺少力量,这可能是对自身资源的权衡后做出的理智预算。
第二类人大脑计算速度快,但需要计算偏离常态的情况时容易宕机。
第三类人大脑计算的方差比较大,激动说明经常有出乎大脑预算之外的事情发生。
第四类人大脑计算稳定且有力量,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认为的具有军事天赋的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较高的军事天赋中,判断力的作用占据了很大的部分。第四种人通常具有更好的判断力。因为所谓判断力,情绪,直觉,实际上都是大脑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的一种计算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大脑的计算能力呢?巴瑞特教授用于提高情绪粒度的方法给出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增加认知和体验,构建多维度的知识,丰富大脑的算法模型。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预计,人类情绪算法的解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