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瞧不上哲学家,更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后来在生活中提到心理学,总觉得有些神秘。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你搞心理研究的知道了我的心,这还了得!好奇害死猫,曾经在网上进行过一个有趣的测试,编题者居然猜到了我后续的反应,真是太神奇了!
我想要研究一下这里面的门道,她一定有什么奥秘诀窍。
研究之前,我先了解了人们对心理学常见的六大误解: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一般人对它却常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实际上,这怎么可能,人每一刹那的想法都千头万绪,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在想什么,试问心理学家又怎么可能知道?
心理活动并不仅仅指人当下的所思所想,它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所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测试、问答、交流、观察从某些方面了解我们的一些想法,而不可能一眼看穿我们的心!
大多数人都对心理学存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家以看透人的心,知道我们的内心活动,和算命先生差不多,认为“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对心理学家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关联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可能根据我们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我们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知心术”——一眼看穿我们的内心。
误解二: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深厚的兴趣,因为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我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这种误解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名气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国内的电影《双雄》中的黎明,他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催眠,并替他办事。因而人们认为心理学家能催眠。其实影片描述的都是虚构和夸大的。
正确理解应该是:
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
误解三:心理学家研究的都是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我们很多人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有炒作价值。那么虚构的电影要对此要负很大责任。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
误解四:心理学=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心理学包含了心理咨询,只不过因为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让人们误解,以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误解五:心理学知识=一般常识
有不少人对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情不屑一顾,认为他们花很时间而得到的研究结果只不过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实际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心理学知识不是一般常识,它所研究的范围远远超过一般常识所能回答的问题。(后面专门发文专门交流一下这点,很有意思)
误解六: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又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作是透视内心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好莱坞电影与此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最后的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的来源。《爱德华医生》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纠正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仅仅是心理学热带雨林中的一株树木,怎么能等同于整个雨林呢?
了解了这六种对心理学的误解,我们消除误解,才能让心理学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关于心理问题、现象和测试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以后慢慢分享。
关于梦的问题,是个好话题,很有探讨的必要,以后发文交流。
举报/反馈

世事易解

83获赞 63粉丝
活到老学到老,世间事不难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