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母找我做咨询,抱怨他们15岁的儿子不爱读书,天天上网,父亲看他大白天逃学在家不上课,把他的手机摔了,孩子跳着脚跟父亲对骂对打,又用家里座机拨打110报警,说父亲对他实施家庭暴力,让警察把父亲抓走;母亲全职在家,全力照顾孩子,但孩子整天对着她指手画脚,嫌弃母亲胖,做的饭菜难吃,用很难听的话骂母亲,有时还会动手打母亲耳光。
听到父母的诉说,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孩子是粗俗暴躁的。但真正站在我面前的孩子却是清秀有礼的。我问他是否真的报警让警察叔叔抓爸爸并且真的动手打过妈妈,孩子很痛快地承认并且振振有词地向我陈述理由。
原话如下:“爸爸在外面做工程,一个月才回家休息几天,除了吃饭睡觉跟妈妈吵架就是彻夜玩手机,他可以玩,我为什么不可以?父母一见面就吵,用很难听的话骂对方,我爸吵不过我妈,就当着我的面打她,爸爸可以打骂妈妈,我为什么不可以?我妈气急了就拨打110,110一来,我爸就老实几天,妈妈可以打 ,我为什么不可以?我这样都是跟他们学的,让他们也尝尝滋味。”
一句“我这样都是跟他们学的,让他们也尝尝滋味”让我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想起经手过的很多咨询案例。一个在小学读了一年就因频繁打骂同学而被众多家长投诉的孩子,他成长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被父母打骂是家常便饭。所以,他只会以打骂的方式跟同学相处;一个抑郁焦躁在班级被排斥的孩子,他的背后是离异的父母,终日抑郁怨怒的妈妈,所以,他深陷抑郁的漩涡无力自拔……这些孩子和案例都在为我们印证着一个常识,即“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榜样的原义指样子、模样, 一般是指激励大家学习的人或事物。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孩子选择的榜样反映了其向往的状态、欣赏的品质和学习的目标。
父母和老师谁才是孩子心目中最崇敬的榜样呢?根据《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8》对此问题的调查,参与调查的18万余名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中,视“父母”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人数高居榜首。
关于父母榜样的重要性,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也就是说,孩子会精密地录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然后去照搬照学。所以,在教育学的理论中,谈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公认的,最有效又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父母榜样。父母榜样被认为是教育孩子的最高法门。但是,榜样并不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榜样带给孩子的就是负能量和负面的影响,而负榜样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重灾区和短板。为了说明这一点儿,家长朋友们不妨做做下面这道题,诚实地填写出自己的答案。
选择题: 在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在孩子面前出现过诸如说话不算数,乱丢垃圾,乱发脾气,乱红灯等等的不良行为吗?
A.经常出现 B.偶尔出现 C.从未出现
我们再关注下来自孩子们的答案:据《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8》提供的数据, 18万余名被调查的四、八年级学生中,23.7% 的四年级学生和28.6%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1 种或多种不良行为,其中几组数据尤为触目惊心,如报告曾经看到家长“与他人吵架”的四、八年级学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1.5%、33.3%;报告家长曾经“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的四、八年级学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2.2%、63.7%。
就以最后一组数据为例,八年级的孩子恰好读初二,年龄多集中在13——14岁左右,恰好处于叛逆期,对于家长的言行格外敏感。但却有63.7%的家长“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在孩子面前信守承诺,一诺千金是家长最基本的品格,但超过半数以上的家长居然做不到,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对此,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家林·扎克(LinZucker)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都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家长忽视自身榜样的作用,不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给孩子当的是负榜样。导致的直接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就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出自网友的一则微博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调侃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也引发了公众对交通违规、安全意识和国民素质等问题的反思与讨论。
我之前给师范生讲述”家庭教育”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建议学生在市区的几个主要路口去站1小时,观察一下,有多少家长拉着孩子的手闯红灯。学生给我提交的数字表明:1小时里,平均有10位家长拉着年幼的孩子的手大摇大摆地闯红灯。
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家长无视交通规则,孩子就觉得红绿灯形同虚设,没必要遵守。使得“中国式过马路”屡禁不止。而这种对交通规则的漠视也让很多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一项调查统计,全国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仅2012年1至10月份,因行人违规导致的肇事造成262人死亡。“家教无小事,处处是楷模。”家长漠视规则,孩子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去年,围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曝光了多起父母利用职权和学术优势,帮助孩子造假获奖的新闻,如昆明小学生研究基因治疗癌症获奖,获奖的资料主要由父亲代办完成;武汉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癌”获奖,这两名小学生的指导老师是他们父亲的下属,俩小学生根本不具备动物实验资格,实验本身都是违规的等等。
目前,有的奖项已被撤销,相关问题正在调查,有关部门也发文要求对近几年的奖项进行核查及调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但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利用学术资源及人脉优势,为孩子获奖造假,给孩子的是极为糟糕的示范。助长孩子的特权意识,让孩子不劳而获,侵犯教育公平,一旦被查实被举报,家长声名狼藉,孩子内心承受巨大落差与打击等等,得不偿失。
一位昵称为虎妈的自媒体人直言不讳地说:“三流的父母靠欺骗,二流的父母谈条件,一流的父母做榜样。”
俄国作家托乐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家教无小事,处处是楷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从自律自爱给孩子当好榜样开始家庭教育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