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高等知识熏陶的80、90后,成为了新生父母的中坚力量。崇尚科学育儿的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格外重视,早教班、补习班、兴趣班等,大手笔在孩子教育上投入。
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无可厚非,但被动接受这一切的孩子却感到“太累了”。中国孩子有多累?网上6张实拍图揭露了真相,无数网友跟风喊话:这就是我的日常啊!
第一张:鸡鸣时分起床
生活不易真不是成年人独有的感慨。要知道很多学龄孩子,连基本睡眠时间都无法保障,夜里功课写到11、12点结束,早上鸡鸣时分又准备起床。
第二张:堆积如山的练习册
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除了课堂内的学科作业外,还有父母安排的各种补习班作业、各种练习册,孩子们挣扎在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中埋头苦读。
第三张:趴在写字台上睡着了
写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书,成了现代孩子们的学习常态,更有甚至直接趴在写字台边上睡着了。
第四张:生病了学习不能停
生病了需要休息,但学业繁重的孩子,即便是生病了功课也不能停下,否则就会拖后腿。所以时不时在儿科门诊医院,都有一边挂着点滴,一边写作业的孩子们。
第五张:争分夺秒学习
要取得好成绩,那么唯有靠争分夺秒学习。运动会早已不再是孩子们喜欢的项目,因为大多数孩子都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第六张:上学放学路上是学习的黄金时间
对孩子而言,学习早已不再是课堂内才完成的功课,要甩开同龄人,那么就要懂得合理利用时间。上学、放学路上不能闲着,哪怕是坐在妈妈电动车背后,哪怕行驶过程左摇右晃,也得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些真实的照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表示心疼,有人发言这是自己的日常。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模式下,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父母想方设法提供一切学习条件。但父母掏心掏肺的付出,真的是为孩子好吗?老话说得好“凡事要劳逸结合”,学习自然也不例外。
家长不要一味给孩子施压,要懂得科学地“减负”:
1、 不要让学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唯一
为了孩子“力争上游”,家长在金钱、精力方面是双向投入,恨不得把孩子所有业余时间都安排得满当当。在家长的干预下,孩子失去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学习也要注重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如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户外运动,趁着周末带孩子外出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让孩子得以放松紧绷的学习这根弦。
2、 不要用成绩来评价孩子
很多中国家长存在惯性思维,成绩好代表好孩子,成绩差就是坏孩子。
要知道每个孩子出生都带有独一无二的基因,有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成绩普通,但是有很出色的艺术、运动天赋,只要找到孩子合适的定位予以细心栽培,孩子同样可以在不同领域取得出色成就,而非一味压制孩子在学习上必须优异。
3、 学会跟孩子用朋友的方式交流
中国家长对待孩子的课业往往都是“态度强势”,一如:没有完成作业不准出去玩,考试没考好就没有生日礼物,必须背完课本才能看电视等,一条条“严苛”的家规来限制孩子。
越是高压,越是引起孩子的逆反心态,一部分孩子甚至因此而厌学。聪明的家长懂得用朋友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做好心理辅导,疏导孩子因为学习产生的压力,帮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让家长们得以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但“作业如山、习题如海”的现状也是时候引起家长的重视,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学习,而是过重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无所适从。
换位思考一下,每一个家长都历经过学生时代,你是否也有过抱怨“作业太多”、“玩耍的时间太少”、“体育老师永远不出现”。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理性地对待教育,学会在孩子教育和生活之间找一个折中的平衡点,能够让孩子多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研究自己的爱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祝每一位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