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最大差距在于能力,能力的差异决定着人生的走向,不同的能力将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而精进我们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升级我们的科学认知”。
有些人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继续跃升更高的层次。与其说他们的能力达到了极限,不如说是他们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他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那么,什么是科学认知呢?
所谓“认知”,就是人类认识事物,对外界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你对某些事情缺乏科学认知,你就没办法挖掘真相,获得自我改变的条件。
缺乏科学认知能力,在生活中就容易陷入各种认知偏差中,就好像眼睛被蒙蔽了一般,对事物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那么,生活中,我们容易犯哪些认知偏差呢?在这里,我们选取其中四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来谈一谈。
01
锚定偏差
锚定偏差的意思是,人们过度依赖于接收的第一个信息,
不管它可不可靠。
举个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商家在卖产品时,会先给一个原价,再写一个打折后的现价,现价比原价低一部分钱。
在消费者看来,好像的确是便宜不少。但这很可能不是真的优惠,而是商家在利用人类常见的认知偏差——锚定偏差,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再举个例子,送外卖的软件,往往会把送达的时间故意延长,这样外卖小哥就能在系统规定时间内送达,可以给用户一种平台送餐速度快的印象。
可见,锚定偏差属于一种认知偏差,它会让我们对事物产生不客观的判断。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锚定偏差呢?
其中一大方法,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目标上,做到“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比如,在买房时,中介往往会带你先去看几套不太好的房子,最后再看适合你的房子,从而提高你对这套房子的满意度。
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不要被其他房子混淆了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来破除锚定偏差。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只股票从20块钱跌到2块钱,我们会觉得价格便宜了,可以买入。
但这时候,我们应该运用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问:为什么股价会暴跌?是之前财务造假弄出了虚假繁荣,还是公司出现重大失误了?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了解真相。
查理.芒格曾说:“锚定效应的危害最大,一定要小心,别被之前的结论束缚。”认识锚定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层级。
02
确认偏误
所谓确认偏误,是说人们的大脑中往往先有了一个预设的观点,再不自觉地寻找、关注和诠释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并选择性无视了与之相悖的信息。
为什么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这就是因为人们容易陷入“确认偏误”这种认知偏差之中。
当我们对某人、某事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会戴上有色眼镜,只关注于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对某人某事的偏见。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除确认偏误呢?答案就是要破除我们坚信的认知和信条,不断接近真相。
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产生了某种认知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反驳的证据。
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介绍了达尔文克服确认偏误的方法:“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就像一句话说的:“如果一条理论永远没有错,那么它一定是哪里出错了。”
当我们坚信某一“金科玉律”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质疑、反驳,从而形成更加客观、正确的认知。
03
框架效应
曾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
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你看,“快把手给我”和“我把手给你”,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可是,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行为,即被称为“框架效应”。
举个例子,现在摆在你面前有两盘猪肉。一盘猪肉上面的标签写着“75%瘦肉”;另一盘猪肉上面的标签写着:“25%的肥肉”。你会选择哪个呢?
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75%的瘦肉,因为人们喜欢瘦肉,而厌恶肥肉。但其实,75%的瘦肉和25%的肥肉,不是完全一样的吗?
可见,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往往会陷入框架效应中,总是更喜欢“收益”,而厌恶“损失”。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待框架效应呢?
一方面,我们要克服感情倾向,量化思维,从而破解框架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举个例子,框架效应会让我们在投资股市时“追涨杀跌”,因为我们在损失上往往更偏向保守,而在收益上更偏向于风险。
因此,我们要克服感情倾向,让买卖回归量化。在认知事物时,不要凭感觉,凭情绪,而是要拿出数据来证明。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框架效应,达到自己的目的。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表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如果我们总是带着批评的语气,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损失”,从而开启防御机制,屏蔽我们批评的话。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用带着赞扬的话批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收益”,反而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
04
沉没成本效应
假如你去看电影,可看了10分钟之后觉得电影很不好看,你是会选择立刻走人,还是耐着性子看下去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沉没成本的概念。
所谓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等。就好像你买的电影票,由于不能退回,所以就成了沉没成本。
而沉没成本效应则是说,人们决策时会受到沉没成本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决策现象。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其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沉没成本效应。
就拿刚才看电影的例子来说。很多人会因为付出了电影票的钱,明知道电影不好看,还要忍受着看完,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亏本。
但实际上这么做,会让我们既浪费了钱,又浪费了时间。
再比如,一对情侣谈恋爱,在一起了五年,女方越谈越觉得两个人不合适,可是却迟迟不舍得分手。
而不舍得的原因不是因为男方吸引她,而是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好的青春都给了他,如果分手,自己太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她一直沉溺于沉没成本效应中,只会损失更多。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呢?
首先,在做决定前,我们要充分收集信息,尽量做出正确的决定。
比如,在看电影之前,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网友对电影的评价,再决定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和金钱去看。
其次,在做决定之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停下来客观分析,判断决定是否正确,避免沉没成本效应这一让人越陷越深的决策陷阱。
最后,我们要敢于做到断舍离。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道,“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当我们发现决策错误,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敢于断舍离,及时止损。
突破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只有做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希望,更有前景。
认知偏差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感觉深信不疑,殊不知,大脑也会欺骗我们。
在生活中,我们要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学认知能力。
比如,我们要有意识地了解认知偏差的类型,并时刻提醒自己警惕陷入认知的陷阱中。
又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工具,快速提升认知能力。像交叉思维、故事思维、矩阵思维、肯定式探寻思维,都能帮助我们从直觉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获取,而最稀缺的,就是科学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请不要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很容易会陷入认知的误区中。
但我们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认知能力极限,通过学习、思考并在实践中修正认知偏差,我们的科学认知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举报/反馈

正心正举

6.8万获赞 3.2万粉丝
正心正举 与智者同行!
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官方账号,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