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父母在他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因为各种问题而伤了他们的脑筋。举例来说,许多家长发现,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时,他们就开始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了。
而且家长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讲理往往会失去耐心,只有通过“吼”的方式才能让孩子“听”。
但是还有许多父母不清楚的是,如果经常用“吼”的方式对待孩子,虽然即时效果明显,但长期这样会对孩子造成不小的伤害。
在交流中发出“吼叫”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变得胆小而没有安全感
孩子在面对父母的“吼叫”时,往往会瞬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导致父母如此生气。
父母的吼叫会使孩子受到惊吓,所以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胆小,长期形成“条件反射”,只要听到父母大声说话,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形成讨人喜欢的性格
作为成年人,我们还可能会因为父母、领导或朋友的吼叫而感到难过、委屈,孩子们更是如此。
但是小孩凭自己的能力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所以为了避免被人骂,他们只能选择顺从父母,讨好父母。
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在面临相似的处境时,就会为了事情表面的解决而互相讨好,做出不顺心的决定。
孩子会学到错误的教育方法
小时候被父母大吼大叫,想必几乎每个人心中都冒出过“自己不能这样对待孩子”的想法,但事实上,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的。
真正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时,就会无意识地把曾经承受过的方式用到孩子身上,这样吼吼式的沟通方式就会被继承,伤害也就会持续传递下去。
因此吼可以使孩子听话,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它确实不是一种正确、健康的交流方式。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大声吼叫的情况下听话呢?”也是许多家长心中的疑问。为了完成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们不妨参考一下心理学上的沟通法则55387。
什麽是「55387沟通法则」?
在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之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交流学者艾伯特梅拉比教授首次提出了最初用于职业培训的“55387法则”。
Melabian教授认为:在一个交流过程中,需要包含肢体、音调和传递的信息这三个要素。
要使交流更有效率,身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传递信息内容占7%这三个元素所占的比例。这就是,表达者的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在有效交流中远比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
怎样把55387法则应用于亲子交流?
使用适当的身体语言
如果一个人与你谈话时,面部表情流露出蔑视,不尊重,或者手对你指手画脚,你是否愿意听他说话?谁也不愿相信
孩子们也是这样想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如果表现出不耐烦、不尊重,表情、身体语言都有攻击性,孩子肯定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因此,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应保持温和、耐心的面部表情,身体放松,不做不尊重他人的动作,以确保一个安全健康的交流环境。
降低音量,用平静的语调
当孩子面对父母高声、急躁的语调时,会不自觉地反驳、回击。那就注定了这次沟通会是个失败的沟通,父母不仅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而且很容易导致孩子变得叛逆。
因此,在亲子交流中,家长要学会减少自己说话的音量,缓和自己的情绪,并用更平静、更和善的语调与孩子交流。
在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给予他们赞扬和肯定的意义更大。
学会倾听
沟通是亲子之间的事,不是父母单方面的意见,父母也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父母不能在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随意打断或评论孩子,而应首先侧耳倾听。
听完孩子们的全部意见后,再给孩子们一些意见,让孩子们感到父母的尊重。
交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只有学会了有效交流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拉近亲子关系。
举报/反馈

红星瑞1F

1820获赞 3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