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230字,“狭隘框架”。
这是智远的第0137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
去看看当下所做的事情。
多数人应该都知道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模式,把车租给有驾照的司机,每月收取固定的租赁费,如果觉得营收有压力,可是两人一台车。
司机的工作时间是弹性的,每天大概12个小时左右,除去每月上缴的费用,剩下的便是自己的收益。
每年应该都有淡季和旺季,在旺季时,出租车司机可能只工作6-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的目标营收,而在淡季时,可能要12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
那么司机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部分司机采用的策略是“目标”导向,在旺季时候赚够了就早早回家,在淡季的时候就多跑几个小时。
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司机旺季时多投入几个小时,淡季不忙了少干几个小时,多休息下,拿出剩余的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情,那么年化收入将比常规“单天目标积累总额”要高于10%左右。
司机陷入“每天收入”的小账中,而忘记去算总额大账,从总体来看,他们是吃了大亏的,而这种只关注短期收益而忽略长期价值的事情称之为“狭隘框架效应"。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当你只盯着眼前的“钱”时,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维度,真相你是看不到的,于是就会做出愚蠢的决策行为,与最终想要的中长期结果产生偏差。
01.什么是“狭隘框架”。
先说框架,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拍照时候相机取景的框,由于取景框的镜头只有有限的角度,那么框定在哪里,你看到的也只有“框里”呈现的景色。
所以狭隘框架往往形容个人在决策的时候,把自己陷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边界里面,看不到事情的全部面貌,从而就不能从上帝是视角思考和做最佳的决策。
如果用古人的话形容有几个词汇再好不过了,比如“坐井观天”“因小失大”“盲人摸象”
狭隘框架对日常工作的影响:
一个人不能没有框架,反之框架决策也会影响其结果,如果没有框架,遇到事情我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没有原则的退步甚至讨好别人。
框架太强也不好,它就会形成一套思维定式,遇到问题直接按照既定的套路去解决,会麻痹了思维的开放性,这也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
比起拥有框架,狭隘框架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那么人为什么会陷入狭隘框架中呢?
其实人的大脑在处理问题时,是不善于处理较为复杂性的问题,通常会喜欢把它简化,从而理解这个问题。
在简化的过程中,思维就形成了边界效应,一方面它让复杂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它把我们的大脑限定在了思考的盒子中,跳不出自己。
框架是把双刃剑,没有框架,狭隘框架都会使我们决策失败,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德华·卢梭在《决策陷阱》中曾经提出人陷入“狭隘框架”的三个核心原因:
其一:不愿意认真思考
如果自己做一个较大的决策时,一头扎到问题中寻找答案,那么往往就找不到最本质的结果,只会寻找“当下的结果”
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场景,比如一个运营人员苦心地寻找社群运营如何“活跃用户”那么就陷入“运营方法论”表层上。
但凡认真观察会发现,社群就像一个人请一桌人吃饭,串联着和当中发言者很重要,如何找到他们才是真正的核心。
其二:框架盲目
陷入盲目框架的核心在于第一步就给错了框架的定义,那么第二步自然也就形成了决策偏差。
当我停留在如何活跃用户层面时,大脑所指导的行动也是我该去找“如何活跃用户的知识点,解决方案”,最后却发现找到资料和自己实际使用完全不匹配。
其三:缺乏框架控制
但凡遇到决策偏差,人对于原有的框架设定就会出现放大或缩小的状态。
一旦我发现寻找的资料不能解决社群活跃的问题,那么我就缺乏了框架的控制机会,我就会寻找更多能够解决的方法论,最后我就会陷入盲目的“知识海洋”中寻找答案。
最终会让自己因为决策框架的变化而错过了最佳的机会。
狭隘框架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身边有很多伙伴投资股票或者购买基金的,纵观金融市场一般会出现两个维度,其一是横切面,指一个时间点上观察很多的投资品种。
其二是时间列维度,通常指固定的看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维度看下狭隘框架对决策会产生哪些影响?
横切面的理性投资:投资组合理论。
我带你来思考下横切面上的理性决策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在体会下狭隘框架对于决策的差异。
有句话叫做“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在股票投资中,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到一个对象”上,应该分散投资,这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式,这种决策也叫做“投资组合理论”。
那么会达到什么效果呢?当你买到你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一只股票,你现在知道你不能把所有钱都投给它,因为它涨了你赚大了,它如果跌了,你亏大了。
为了降低风险,你只能每个都买一些,看哪些比较保守,做好组合,分散风险,所以当组合选择时,你就不会看单个波动,而是看整体涨跌。
横切面的狭隘框架什么样呢?
答案就是“看单个投资的跌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这么做吗?其实不是的,人在投资时很少有全局观。
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每个人摸到一小部分就开始做决策了,比如很多人都明白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于是买了很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
但是你从来很少关注这个组合的涨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鸡蛋上,逐一看单个自选股是涨了还是跌了。
就像我上述所说,理性的人应该选择不同波动方向的资产进行组合,这样单个自选股的涨跌就会被其他股票的波动所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太大影响。
但是我们往往都会将错误的自选股的涨跌当做风险,这就会影响决策。
跌了心态不好,涨了又风险厌恶,逐一查看自选股的错误,就在于投资时缺乏全局观,被单个资产的狭隘框架局限了,没有将资产当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作为风险判断。
时间久了投资的全局观就会出现匮乏,这种常规影响,就是狭隘框架效应的影响。
因为在股票的海洋中,我们没有一个很高的认知维度作为判断,也没有一个很高的“机会点”作为依据抓手,所以就只能依据小浪花,经验做决策。
02.狭隘框架产生的原因。
狭隘框架是基于“框架”之上,如果说没有制定好行动框架是失败的一部分,那么狭隘框架则是重中之重。
由于迫切地想行动,快速取得成功,因此就会做出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并以此为标榜。
然后我们带着一副有色眼镜观察情况,寻找线索来支持自己的假设和狭隘框架,最后就会在错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总结来说,产生狭隘框架有四个方面原因:
其一:过度依赖经验
如果我直接问你,天鹅是黑色还是白色,你的直觉一定选择一种答案,比如“白色”,如果这时突然飞过来一群黑色天鹅,那么你的大脑就会重新思考再下结论。
这就是经验对人的影响,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通常会迫不及待地用“经验”去解决,而在实际中过往的经验早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最终很难解决新的问题。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呢?首先看该问题是否以前遇到过,其次市面上有无相关的解决方法论,再者结合旧经验做新的推导,最后形成执行方式。
其二,认知的局限性
如果一个人的边界很小,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大,那么就无法用现有认知去解决边界以外的问题。
就像我说的股票投资层的问题,业余选手通常只会横切面加上纵向法去判断是否引入,而专业选手不仅会从政策,信息,技术,走向,心理多个维度去分析股市。
甚至还会站到全球视野从经济周期去做考量,全面客观,做出的决策也更加合理。
思考下一个一窍不通的人遇到投资问题的出现,会怎么决策?因为认知边界造成我们看问题的维度是都发生变化。
其三:损失厌恶感
什么是损失厌恶心理?通常指人们对于即时损失信号的具体情绪反应,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只会做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股票基金投资的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比如你在投资中,为了追求长期利益,把钱做了一个投资组合,其中有股票,基金,债券等。
但你每天都会去关注收益涨跌的情况,为了避免短期损失,你会频繁地买入和卖出,导致影响了长期收益,这种只顾眼前的损失,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就是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感就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狭隘框架”,因为不愿意承受短期损失,会导致长期的利益受到损害。
其四:直接利益的损失
“小孩才谈对错,成年人只会关心利弊”,当我们做一件事如果直接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陷入“狭隘框架”中,但这种框架没有对错之分,需要自己勇于去判别。
比如早期创业者都喜欢用股权激励,股票激励来留住跟着团队开拓业务的厉害人物,来达到绑定在一条船上共同进退。
他们通常在和合作伙伴谈薪酬的时候,会把你想要的部分现金,折合成为年度奖励,甚至股份奖励,在年底或者某个周期兑换。
这当中就涉及到“利益的博弈”,作为合作伙伴如何赌赢了,未来你可能得到一笔丰厚的财富套现的机会,如果项目赌输了,不但未来股份,奖励没有,短期利益也会受损。
直接利益的博弈,更容易陷入“狭隘框架中”,这需要自己有较高的识别,懂得取舍的能力。
03.时间整体维度看“狭隘框架”。
狭隘框架效应是产生在一个问题有两个以上相似的逻辑时,我们选择的决策也有两种以上,但有时我们只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其中的某一个逻辑意义上,所以决策是会忽略全局的所在,那么效应就产生了。
“狭隘”顾名思义指“不宽广,范围小”,如果再加上框架,那更是在局限的空间中缩小了范围。
框架效应中有个核心的词汇描述叫做“全局观”,我在上述中也有提到,我们在处理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应该站在时间维度与全局角度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然就会出现误判的现象。
局部正确,整体错误的案例:
在一次投资课程上,老师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假设你现在在一家头部公司做VC,有一次投资机会,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有50%的概率可以获得100万美金利润
2.有50%的机会可能损失50万美金
你会愿意接受这两个项目吗?当然这两个项目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个项目成功与其他项目是没有任何关联的。
因为公司规模大,损失100万或者几百万都不会至于破产,在你看来可能也就是九牛一毛。
课程上老师让学生举手,但只有几个人表示愿意投资,老师又问CEO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所有项目都接受”。
公司如果接受了这两个项目,期望收益就会增长,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只有3个愿意接受呢?肯定是哪里做错了,那么这些高管负责人为什么不愿意承担风险呢?
一位VC说,如果项目成功了老板会拍拍你的肩膀说加油干有奖励,如果失败了,你可能就会被炒鱿鱼,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不愿意为了三个月的薪水而承担50%的风险。
高管的反应其实是非常符合普通人的理性选择,其核心就是“损失厌恶”,因此高管为了规避潜在损失,做出了“局部正确”的决策,但是却造成了整体的误判,这也就是思维中的框架效应造成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面就是将所有投资项目视为一个整体,用聚合效应的价值来替代这种“狭隘框架”,但这种调整很难自上而下实现,因为它要求组织在洞察人性的前提下,做好自上而下的布局。
时间框架影响决策结果:
狭隘框架也会出现在“时间”维度上面,比如投资中常见的投资回报率,往往就有两种情况发生:
第一种情况:VC投项目(A+轮,B轮以上)一般会看1-2年的回报走势,业务增长来判定是否押注这个项目,继续跟投。
第二种情况:VC会根据整个赛道的玩家数量,行业发展趋势判定这个项目能不能成,有没有其他资本也在跟相似的玩家。
这两种现象从表层上显然都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其实差异化也就很明显,第一种情况,增长率很稳健,B轮资本接着跟,但是你不知道周围环境,玩家数量,就会出现狭隘框架效应。
第二种情况,经过行业的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某个赛道中“哪个项目是潜力股”,“哪个项目目前有问题”但不代表以后不行。
这也就是有的公司数据好看,但是核心团队背景基因不好,当前有优势未必以后有优势,而有的公司数据前期比较差,但团队核心背景好业务能力强,视野高,当前弱未必以后弱,两者所差异的地方。
不管是玩股票,基金,从投资角度,我们做决策应该站在时间拉长,局部与整体的变化,中长期利益去做决策,避免给我们带来思维的误区。
04.如何避免“狭隘框架”的影响。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生活的轨迹,工作所在的高度就是我们以往选择的结果,在一生中,会面临上万次决策,小的决策可以依靠直觉决定,比如吃什么?穿什么?
但人的一辈子会有20-30次最重要的决策,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做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选择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每个人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自己决策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防止自己陷入狭隘框架就非常重要,这里大概总结了几个方面的思考,分享给你:
1.持有开放的态度
长期处在某个封闭的环境中,你的思维永远无法跳出系统的边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跳出思维的边界与别人的大脑思考进行交叉式学习,因为他们愿意听取外界反馈的声音,在旧的认知之上迭代新的认知。
开放的态度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完全随波逐流地参考别人,而是善于将别人反馈的内容,知识点,在大脑中进行有效的筛选,打磨,从而吸取部分核心。
2.持续迭代认知
我曾经说过:当下的问题需要一个更高维的认知来解决,持续迭代个人认知就成了解决狭隘框架最核心的力量。
就像一个人每年赚50万,想突破自己赚100万的目标,这不仅是用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找到破局的方法论,接触更高的阶层。
那么如何持续不断地迭代个人认知呢?自我总结大概有三个方面:
A.选择已被验证的认知,学习之。这是一个学知识,研究体系的过程,关键点在于分清哪些是知识,哪些是体系,所学的体系要被用科学的方法论验证过显得颇为重要。
B.自己去践行,验证认知。这也是人生必经之路,即便自己学得到了很多被别人奉为真理的的知识,我们也需要亲自践行,这个过程也无人可以替代。
C.从践行的结果中,调整迭代认知。践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次反馈,每一次反馈,都是迭代认知的机会,所以不要固步自封。
D.从第一步开始,重复上面的过程。认知是一个没有极限,只有层级的东西,既不必遥望他人羡慕不已,也不用沾沾自己每次的进步。
3.学会慢思考
快节奏生活下的自我修复,是99%的人都需要的,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思考脑,储存脑,反射脑,思考的质量取决于思考深度和思考速度,速度很大程度上开始限制所有决策的正确率。
所谓慢思考就是抑制住自己瞬间决策的冲动,学会三思而后行,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对时间要求得越紧,给出错误答案的人也就越多,哪怕是老板,业务负责人,银行家,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大脑的思考方式喜欢走捷径。
所有很多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大脑为了最快速度的作出反馈,因为如果时间紧张,你的反射脑就会取而代之它的位置。
那么怎么让自己慢下来呢?遇到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听,多看,看周围人的表现,然后吸取每个人不同的观点,自己在做相关的决策。
写在最后:
狭义框架是我们决策中最大的敌人,我们总以为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有可能是自己的思维边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案。
但也不能因为更好的,而舍弃的当下的决策,所以做一件事,做好中长期规划很重要。
像开出租车的司机,如果就是为了短期赚钱,那就不用站在全年角度思考,反之如果是长期职业,那就应该全局视野去看当下。
举报/反馈

王智远

8.1万获赞 3.6万粉丝
向内求,向前看;三人行必有我师。
科技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