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妈彭小蹦
最近一部皮克斯动画片《心灵奇旅》火了,很多朋友看完都说,很温暖,很治愈。这部电影有很深的心理学背景,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影片。(以下包含了部分剧透)
主人公乔·高登是一名没有编制的中学音乐老师,他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得到铁饭碗的工作,但他本人的梦想是渴望加入纽约最好的爵士乐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出色的表现打动了乐队大咖多茜娅·威廉姆斯,他被邀请参加乐队的演出。
梦想近在咫尺,高登兴奋得忘乎所以,结果在回家路上,一脚踏空跌入下水道,死了。
然后,他变成了一个灵魂,通往“生之彼岸”。
不甘心目标没实现就要死掉,高登不停地反抗,不小心掉到了另一个神秘的地方,叫“生之来处”
每个灵魂在到达地球之前,都需要在“生之来处”学习,直到成为合格的灵魂才会拿到通往地球的通行证。而合格的最后一环,就是找到“火花”,有些灵魂的火花是音乐,有些是艺术,有些是体育……总之,找到了火花,灵魂就能通往地球。
拿到通行证并不是那么容易,可是就有这么一个灵魂22号,一直拒绝投胎,有很多名人都曾担任过她的灵魂导师,这些导师都曾经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先贤,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就是这么巧合,高登被学院安排担任22号灵魂的导师。高登发现了这个机遇,他和22号达成了交易,高登帮22拿到完整的地球通行证,22把通行证送给高登,自己则留在“YOU”学院继续混日子。
可无论怎么折腾,22号就是没法点燃自己向生的“火花”,组成不了完整的地球通行证。
整个剧情都围绕着寻找“火花”,一开始,人们认为火花就是一个目标,比如成为伟大的爵士乐钢琴手,比如成为伟大的画家等等。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高登和22号逐渐明白了火花的真正含义。
那么火花到底是什么?那个拒绝回到地球,漂泊了几千年的灵魂,在一日之间,突然明白,于她而言,火花只不过是一块美味的披萨,一根棒棒糖,行走在人群中的惬意,和朋友亲切的交谈,和高登母亲的拥抱,地铁里流浪歌手的歌声,是风、是飘散的落叶,是蓝天,落日余晖……
“火花不是伟大的目标吗?”
“不,火花仅仅是对生活的热情。”
一、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当主人公高登,意外重回地球,当他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和乐队大咖多茜娅·威廉姆斯同台演出,当这一天实现之后,他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感受,而是多了一些空虚和失落。
但究竟失去了什么,那一刻,他还不知道。
2016年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概念,据他统计,北大大一新生中(包括本科和研究生),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无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不知为何活着,活着没意义……
他们曾经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入名校,但这一刻到来时,却发现那种期待已久的幸福感,不见了。徐凯文称,这种空心病在将来会来越突出。戳这里可读:这种现代病,在北大竟然高达30%-40%!家长务必早知道!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目标实现了,还有下一个目标啊!那照此说来,人生的幸福感,就要取决于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来实现?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老师泰勒·本—沙哈尔,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将不幸福分为三类:
1、牺牲眼前的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
2、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
3、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型。
那些通过不断实现目标而获得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谈到:真正幸福的境界是感悟型幸福。
电影中的22号,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火花”。她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感受着普通生命的爱、喜悦和平和。
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给父母的启示
当我们享受工作,孩子们就不会认为“上班是辛苦的劳作而已”;当我们享受家务,孩子们就不会认为做家务是“受苦”,甚至是被另一半“欺负”;当我们享受生活、永远对生活热泪盈眶,孩子们看到的就是热爱、感动和为梦想拼搏的渴望。
幸福不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们无法赠与给孩子。但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幸福地活在当下的样子。
二、要享受当下,首先要靠自己的心更近一些
幸福是什么?
小时候,幸福是一种拥有;
长大后,幸福是一种状态;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幸福是一种感悟。
我不止一次分享过这个内容,也是上面我谈到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老师谈到的观点——感悟型幸福。恰好,这部电影,做了最好的阐述。
一定有很多人会想:我也想活在当下啊,可是我内心告诉我,我做不到!
沮丧、焦虑、压力、不安、慌张……这些感受是真实存在的,难道突然就开始享受这些感受?做不到啊!
所以,要想活在当下,先要找到自己的心。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看清楚了这些焦虑、压力、不安……只不过是包裹在我们心灵之外的重重阻碍,我们才可能主动卸下、剥开,和我们的心在一起。
影片中,很多灵魂外面都被重重包裹着,这些灵魂就如怪兽一般恐怖、可怕。他们变得有攻击性、无法自控地诅咒自己,陷入在一个固执的念头中无法自拔。
陷入目标中的基金经理 这样的灵魂还有很多,为了所谓的目标,漂浮在这尘世间。
这就是佛教中谈到的——执念。
他们在不停低头行走,执迷不悟,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甚至对所有阻碍自己实现目标的人,发起攻击(现实生活中,攻击对象就往往就是自己的家人了),一旦家人不配合自己,就会觉得家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觉得家人无可救药,失望至极。
我们许多的痛苦和悲伤,多数都是因为执念而起。
作为咨询师,我面对的来访者,大多如此,被一些执着的潜意识在指引着自己的行为(之所以是潜意识,就是自己毫无察觉,往往要通过专业的咨询师来引导他去看见),这些行为会攻击他人,甚至攻击、诅咒自己。
我们往往认为,痛苦是别人带来的、造成的。其实外面没有人,只有我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这些潜意识是什么呢?比如:我必须要得第一,我必须要比别人好,我要证明我被所有男人喜欢,我要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我要证明我不差,我要争口气让所有瞧不起我的人后悔……
我们坚定地认为,这些“执念”(目标),才是自己。其实不然,那些都是包裹在我们内心外面的黑雾。
我们要在生命中不断去修炼自己的灵魂,剥掉包裹在内心之外的负担、束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而不是所谓的目标。
给父母的启示
为什么生命会有这么多执念?那其实是源自对生的渴望,是生命的挣扎。人类到了这个世界,就渴望自己被世界接纳,被他人爱着。
比如,有些父母过于严厉,只有在孩子表现好时,才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孩子可能会坚定地认为:做人就必须要赢,凡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就会失去爱。这种念头,就成为孩子活着的坚定“目标”,在潜意识里指挥孩子的行为。
如果要让孩子变得柔和一点,不捏紧执念,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获得“底层的安全感”,即感到被爱,感到有价值。这样他们才不会慌张地随便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死死不放,才敢放松地去享受日出日落一日之间的各种美好,活在当下。
三、不要矫枉过正,成为享乐主义型
放弃所谓的目标,享受当下,人生真的漫无目的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就能幸福?
我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朋友甚至一些公号写的主题是“人生可以没有意义地活着”。不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难做到活在当下?”
因为生命有渴望!那是什么?渴望在这个地球上,拥有爱与被爱、渴望价值感。
所以,人生可以没有所谓的目标,但不能没有意义地活着。我们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去克服困难?为什么要在泥潭中继续前行?一定是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谈到:
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继续存在,灵魂是永恒的。灵魂离开肉体后,如果造物主问,你在世上干了什么?如果我回答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物质世界的任何东西对于我的意识体(灵魂)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稻盛和夫《活法》
既然肉身创造两个世界五百强与“我”无关,那么,“我”的人生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他的结论是:提高心性。让心灵更纯洁,人生的过程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
对此季羡林先生曾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人其实和其它动物一样,生命没有什么意义,人这一生的意义要靠自己去赋予,但这个意义不能论大小。“赋予这一生生命的意义”才不至于空心病。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本质上需要爱和工作,因为这样会使我们感到安全和有价值感,和这两种感受同行,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享受当下。所以,活在当下和贡献同时存在,才能幸福。
所以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他们都谈到了贡献和利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他人创造价值。
正如影片中22号那样,她也许没法成为一个音乐家、画家、作家……但是她可以成为一个平凡而充满爱的人,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一片落叶,那么她就能感受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与爱,真正过着能享受当下的有意义的人生。
给父母的启示
那些短暂的目标,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达成小目标,不是不重要,都很重要,但又不重要。重要是因为,我们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发展着孩子利他的能力。不重要是因为,那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路上,体会心流的感受,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穿越生死,绽放生命光彩。
—— THE END ——
我是牛妈彭小蹦,画漫画的心理咨询师,出版书籍《成长,不慌张》,阿德勒学派心理咨询师,8年专注家庭关系成长路,2年心理咨询,1000多篇文章,和几十万妈妈的成长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