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义呢?
它为什么会影响到了人们关于「美」的界定?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女孩存在着「外貌焦虑」的问题。
也许是迫于周围的压力,也许是自己习惯了追求完美:
在这些「外貌焦虑」的女孩中,有一部分走向了极端,成为了「厌食症患者」
她们如此美丽,却因为「外貌焦虑」而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离自我毁灭仅差一步之遥
以下,是她们刻骨铭心的故事。
“她们为什么会得厌食症? ”
小英,19岁,艺术类专业学生。
她是三位受访者中,唯一要求打码的女孩。
为什么要打码?因为她至今仍未走出厌食症的阴影来。
小英的童年,充斥着父母无尽的争吵
一旦吵架,父母就开始要砸东西,要闹离婚,甚至会逼问小英跟谁。
这无疑给5、6岁的小英留下了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
当时的小英为了排解这份恐惧,她不断地把巧克力棉花糖往嘴里塞。
仿佛只要小英把自己给塞饱了,他们吵着要离婚的声音就不存在了,她也就不会被抛弃了。
等到小英发胖后,她爸爸会当着她的面说:
“你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么黑这么胖?”“你再继续吃下去,将来没人瞧得起你,没人要你。”
来自家长的言语羞辱,让小英长时间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
有如此严重的家庭问题,学校本该是小英疗愈的好地方。
没想到她的同学并没有放过她。
在班里,男生们会用猪」、「母猪」等侮辱性的词汇,来嘲弄小英。
种种打击,让小英暗自发誓,自己一定要瘦到80斤,甚至是70斤。
与小英不同,文文之所以会罹患厌食症,更多是因为个人因素」
文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很拼的人,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
这也让文文潜移默化,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
到了高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自己的身材管理,都让她觉得:“总是离完美差一点点”
严重的焦虑,让文文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候的她不知道从哪听说这样一句话:
“只要瘦到80几斤,怎么都会很好看。”
于是本来就很美的她,走上了“厌食症”的不归路。
18岁的文文
21岁的小王,则是由于「失恋」而诱发的厌食症。
和前男友分手时,小王问渣男:“你有没有觉得我有些胖?”
男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可怜的小王将分手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胖,
她发誓要瘦下来,不要让下一任男友“觉得自己很胖”
“无休止的厌食,何日方休? ”
没有一位厌食症病人,从一开始就是厌食症。
她们都是一步一步地「滑落」下去的。
追求完美的文文,刚开始只是“不吃米饭”而已。
可随着进一步的节食,文文开始连肉都不敢吃,再到后来,连吃蔬菜都要涮水去油
最夸张的时候,三天文文只吃了800卡的东西。
食物于她而言,不过是一串数字罢了。
再到后来,文文实在是太瘦了,爸妈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开始监督文文的一日三餐,这对于她而言,无异于“满清十大酷刑”
每次吃饭前,文文都要哭很久。
吃饭时,文文会趁父母不注意,把饭菜吐在餐巾纸里面包起来。
实在没办法了,文文就把饭菜放在口袋里,找机会丢掉。
“就像是谍战片一样。”她说。
那有小伙伴就问了:
“文文已经减肥成功,为什么她还继续节食?”
因为对于她来说,比起恢复进食,她更害怕的是体重反弹」。
明明已经瘦下来了,她依然觉得极其焦虑。
这种强烈的焦虑,也迫使她继续节食下去。
备受父母同学凌辱的小英,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减肥行动。
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运动5小时以上早上4点,她就会起来跑步,跑2个小时,直到6点。
其实,那时候的小英已经非常瘦了。
以至于当她跑步时,她能清楚地听见自己的骨头在响动。
但她无法停下来自己减肥的脚步,她害怕自己一旦停下来了,当初的流言蜚语又回来了。
“厌食过后必定暴食 ”
厌食症带来的恶果,不仅仅是使人暴瘦。
在镜头前,小英缓缓说道:
“暴食,是所有厌食症患者的宿命。”
由于长期节食,身体需求得不到满足:
厌食症患者会以几倍,或者几十倍的暴食来偿还。
她曾在凌晨三点钟,一个人蹲在马桶的垃圾桶旁边,把苹果放嘴里嚼了很多下。
直到后来,小英一个人能吃下20个白煮蛋
一整颗生的西兰花。
甚至她妈妈在冰箱里放的隔夜剩饭剩菜,都被她在深夜找出来,不加热直接吃掉。
而暴食让身体所吸收的热量,是厌食症患者所无法接受的。
当厌食症患者无法通过节食和运动,把这些热量消耗掉时,她们往往会选择最后,
也最极端的方法:催吐」。
催吐对身体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不仅会对胃和食道造成损害,吐出来的胃酸还会腐蚀牙齿,产生一连串的身体反应。
当厌食症患者下次继续暴食后,她们往往会继续选择以催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于是厌食症患者就在节食-暴食-催吐中,轮回不止,无法解脱。
小英自己也很不喜欢催吐。
催吐后,她会觉得自己非常没用,怎么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看着镜子前的自己,鼻子里、眼睛里全是粘液和眼泪,全身都是汗,头发也是脏着乱着:
她觉得自己很恶心,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她们开始了自我拯救”
和小英有着同样困境的,还有文文。
由于厌食症,她的体重已经下降到50多斤了。
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各个器官衰竭,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文文终于崩溃了,好几次都哭晕了过去。
幸好经过医院的努力,文文的性命终于是保住了。
院方也及时跟家长告知了文文有厌食症的情况,家长也有给她关键的心理疏导。
这对文文日后的恢复而言,至关重要。
出院那天,文文和她妈妈回家,她惊讶地发现上海的一条路,特别美。
望着眼前的美景,她突然感觉自己很可怜,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一样。
她主动要求吃一碗馄饨,她妈妈赶紧带她去吃街边的一家小馆子。
文文吃那碗馄饨时,是哭着吃的
她说,她从未吃过那么好吃的馄饨。
小王则是三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有一天,小王妈妈问她,为什么厕所会那么脏?
于是小王干脆就把她催吐的事情,和盘托出了。
有了父母的开导,小王的恢复速度非常快。
如今,她已经在B站开通了账号,为站内有厌食症的人解答疑难。
文文和小王很幸运,她们有一个能包容和接纳她们的父母。
而小英由于家庭的原因,只能孤身一人来对抗厌食症。
因此她至今,仍未完全从厌食症的阴影中走出来。
“你要比别人更爱你自己”
厌食症与暴食症的统称,叫进食障碍
从病理学归类来看,更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2017年,全球约有1700万人,饱受进食障碍的折磨。
据2015年最新修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限制食物热量摄入,导致体重明显偏低;对体重增加和肥胖感到恐惧;对生理状况存有扭曲看法(如认为自己超重,实际上却是体重不足)。
进食障碍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2016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欧盟约有2000万进食障碍患者,每6-7位年轻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进食障碍。
然而近几年,国内厌食症等进食障碍的趋势明显。
201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对3所高校新生进行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进食障碍可疑人群的比例高达30%。
同时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是的,厌食症患者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心理出了问题。
其实她们比任何人都想吃食物。
只是她们迫于别人眼中所谓的自律,而不敢吃罢了。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有类似的问题,那么我想对你说:
“女孩你真的很漂亮,真的很好,稍微自信一点,不要害怕。”
我不会因为我重了5斤,就会有更多的人爱我;
也不会因为我轻了5斤,就会有更多的人不爱我。
回到开头的问题:
「胖瘦」,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定义呢?
其实这个定义的解释权,不应该交给别人。
我们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这个都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定义的。
最后,以小英的一段话,作为收尾吧:
“我也没有说我要一竿子打倒瘦、白、幼这些传统的审美。”“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其他不同体型的人的时候,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澎湃新闻.温度计出品纪录片 《食物是我的魔鬼》
举报/反馈

厨房人类

16.9万获赞 1.3万粉丝
有趣、有料、有温度,满足你关于吃的好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