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很多父母习惯把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强烈地希望孩子帮他们实现,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希望孩子容纳和化解自己的焦虑。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会玩这样的游戏,比如,在爷爷奶奶的时代,他们有个愿望没有实现,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实现这一点,结果第二代因为他们要去执行上一代的意志,他们自己的意志被磨灭了,于是等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执行他们的意志。
如果这样的游戏一直“玩”下去,每一代人都在为上一代活着,没有人是在为自己活,那么,他们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可见,父母的“望子成龙”,在转嫁自己焦虑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活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转嫁”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1.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期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期待,也是心愿。
从父母的出发点来说,应该是好的,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未必是好,因为这很可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就像电影《童年的许诺》中的妈妈,从小严格要求儿子罗曼,期待儿子能够出人头地,罗曼也把妈妈的期待当作了誓言去实现。虽然罗曼最后完成了妈妈的所有期待,包括成为大使、将军和作家,但妈妈不在了,他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因为他只为妈妈一个人而活。
期待,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影片中的罗曼,无论在前线打仗,还是构思写作,都是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和心愿,因为他知道只有妈妈开心,自己才活得有价值。
可见,为了父母期待而活着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想法,更活不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父母不该对孩子有期待,而是想说,父母的期待要和孩子自己的想法一致,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更何况,不是谁都能像影片中的罗曼那样,满足妈妈的高期待。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让孩子窒息,无法轻松自在地生活,这也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容易焦虑、忧郁的原因。影片中的罗曼就是一个忧郁的人,最后选择结束生命,或许和他的抑郁情绪有关。
2.望子成龙 ,是父母“我为你好”的体现
父母的“望子成龙”,蕴含着“我为你好”。
也就是说,父母认为自己的期待,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像影片中的妈妈,她渴望儿子实现的诺言也是为了他能够在上流社会生活得更好,受人尊敬,被人爱戴,众人敬仰。
同时,她为儿子的好,也体现在行动上,不仅尽力给予儿子更好的生活环境,还全力支持儿子去完成心愿,就算自己生病,甚至去世,还在为儿子着想(她不断更换城市和职业尝试赚更多的钱,在离世前还写了250封信,托付朋友定时寄给罗曼)。
这么看来,影片中的妈妈是伟大的,但问题在于,她在改变儿子,忘记了儿子是一个“人”。
人是不能改变另一个人的,否则就是一种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望子成龙”的父母就是在控制孩子,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还习惯用自己的付出,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进而变成情感勒索。
就像影片中的妈妈,就是在用自己的付出来要挟儿子,让儿子一定要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比如,罗曼想学习画画,妈妈不同意,觉得画画无法成名;罗曼不喜欢写作,但妈妈觉得好,他就必须写;罗曼不喜欢妈妈准备的外套,但妈妈觉得好,就必须穿,等等,总之,对于罗曼来说,妈妈的话就是圣旨,必须照办,否则会受到惩罚,还会让他内疚和自责。
可见,在父母期待下长大的孩子,会习惯围绕父母的感觉转,忽视自己的感觉,进而失去了自己。
3.望子成龙,是在“磨灭”孩子的生存意志
望子成龙,之所以被很多人诟病,主要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自己身上的零件,以及自己人生的延续。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这么做,是在“磨灭”孩子的生存意志。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这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决定,才说明“存在”着;如果这个人按照别人的意志活着,就说明在那一刻失去了自己;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就说明这个人从来没有活过。
正如影片中的罗曼,最后知道妈妈早已去世,自己便失去了活着的价值,因为他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也就不会为自己而活。妈妈在罗曼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替,这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害,因为他丧失了爱己、爱人的能力。
可见,父母“望子成龙”的背后,虽然有信任,但也在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
写在最后:
我们在讨论“望子成龙”背后的各种问题,并不是想一味抹杀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想说,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那是一种控制。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用尽全力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不仅让孩子失去自由,也在束缚自己生命的自由,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在孩子身上,这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进而迷失自己。
如果我们是“望子成龙”,父母,就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如果我们是父母期待下的孩子,就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懂得和父母设立界限,在爱父母的同时,不要忘记爱自己。
其实,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都在为自己而活。
正如20世纪著名小说家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
愿我们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举报/反馈

心理咨询师唐艳梅

10万获赞 1.8万粉丝
一起读书,一起聊情感,一起成长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