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2017年《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专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数据表明,2015年12月,该院儿童病房中抑郁症比例是45.7%,平均年龄13.8岁;2019年12月,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6.7%和13.6岁。
哪些因素易引发青少年抑郁症?青春期“逆反”和抑郁症有哪些不同?家长应如何理解和帮助受抑郁困扰的孩子?为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
记者: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曹庆久:抑郁症的起因包括生物学、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指遗传因素,父母有抑郁症或情感障碍,孩子抑郁风险会增大。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压力过大、家庭不和睦、缺少伙伴关系支持、遭遇校园霸凌等。另外,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善求助、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能力差等,都会增加抑郁风险。分析近年来抑郁症患病率增高原因,大多和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睦等社会现象有关。其中,家庭因素是孩子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不幸福、家长对孩子关注度不够、家长对孩子要求不切实际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抑郁。
记者:青少年抑郁症该如何治疗?
曹庆久:一种是心理治疗,一种是药物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无安全风险的青少年抑郁症,首先应采取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并不是单纯对孩子认知进行校正,是要基于整个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对于重度抑郁或有自伤自杀倾向的孩子,需要同时用药物进行改善。
记者:在抑郁症治疗中,目前主要存在什么困难?
曹庆久:目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对心理治疗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医疗服务能力远远跟不上需求。目前国内儿童精神科医生只有不到500名,不管是从医院还是从社会上获取相关医疗资源都比较难,因此抑郁症治疗更依赖于整个家庭的努力。
记者:家长应如何配合医生,帮助抑郁症孩子康复?
曹庆久:首先,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的症状有什么,当孩子发病时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甚至认为是孩子“装出来”的。因此,家长要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所了解。
第二,得知孩子患有抑郁症后,一些家长因为有病耻感,害怕别人知道、害怕留下看病记录会影响孩子前途等,往往拖着不带孩子去看病,从而耽误了孩子病情。这样非常不可取。
第三,在配合治疗方面,最重要是改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倾听、多交流、多理解、少指责和批评,同时对抑郁孩子要多支持和鼓励。情绪低落、什么也不想干是抑郁的症状,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因为抑郁不能上学的孩子,不要一定逼着孩子去上学;对于有自杀倾向孩子,一定要注意加强看护,防止意外发生。
最后,如果想更好帮助孩子,家长本身需调整好自己心态。很多孩子生病后,家长不能接受,表现得特别焦虑、总抱怨等,这对孩子影响很不好。家长要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带孩子治疗。
记者:青少年抑郁症多发于青春期,该如何区分青春期“逆反”和抑郁症?
曹庆久:很多青少年抑郁症往往被家长认为是青春期“逆反”表现,但青春期“逆反”只会持续一段时间,程度上也不会那么剧烈,不会引起孩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变化。而且,单纯青春期“逆反”孩子,不会有抑郁症那种持续痛苦难受的感受。因此,家长要了解这些知识,以便尽早区分。另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躯体症状,总是觉得身体某些部位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明确原因,也要考虑抑郁的可能。
记者:家长如何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曹庆久:临床中我经常会遇到:当家长带孩子来看病时,孩子已抑郁好几年了,只是现在不能上学或是出现了自伤自杀行为,这才带孩子来看病。所以,家长在平时不要仅仅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多聊一聊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前兆?
青少年抑郁症又称为青少年情绪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勇副主任医师说,在正常情况下,青少年抑郁症的起病会比较突然,一般是遇到某些事情、一些挫折打击后引起的,一场考试没考好、和好友闹矛盾等都可能是诱因。之后孩子就会变得闷闷不乐、不愿意说话、自我封闭甚至不愿意吃饭,睡眠也出现问题,这些症状就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前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徐云轩介绍,在孩子出现抑郁症前,有些症状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如兴趣减退、没有精神、入睡困难、睡眠状态不佳、没有社交兴趣、自我封闭等。有些“小问题”家长往往会忽略,比如孩子开始出现消化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没有胃口、食欲不振、清晨匆匆忙忙不吃早餐,还有的可能会暴饮暴食;开始出现睡眠困难,白天精神状态不佳,精力不充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就往往预示着不是“小问题”了。(禹建)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