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在境界上显得深邃,但在生活中为什么显得幼稚?
这是网友的一个热门提问,也成功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会想: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题主想表达的疑问是:
对于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来说,当谈论到比较深的问题时,他们会展示出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但哲学与心理学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甚至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他们显得比较幼稚。这是为什么?
这里的“幼稚”不带贬义。
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有没有这样的倾向:关注内在胜于关注外在?重视形而上,而轻视形而下?可能是有的。
一是喜好
喜欢内在的、精神的、无形的、神秘的事物,比如人的心灵、身体的感受、能量场、宇宙。
他们会专注于思考与感受这一类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出去和别人交际娱乐,远不如独处阅读更快乐更自由。
这样的人往往是偏内向的。外界的声音是喧扰,内在的声音才是宁静。
二是维度
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会接触到更多精神层面的事物,他们的视角也会比常人更广阔。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人类的起源,从物质意识的关系到人类的幸福课题,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
他们看世界看问题的维度因此不同,他们会不屑于俗世间的蝇营狗苟,而宁可落得一个清静。
这样看来,他们不善于为人处世也可以理解了,他们不太关心甚至不屑于这些“俗事”。人际方面的技能也缺少锻炼开发。
不仅是心理学哲学爱好者,很多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品,因为那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但是这也会有局限
如果过于关于内在,可能会与外界脱节,心理学上称之为“人际关系失调、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会带来一些负面结果,比如: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人际障碍、抑郁、穷困潦倒等等。
心理学哲学爱好者也不全是这样。
如果我们把全体的心理学哲学爱好者当做一个大样本,他们在生活中也不全是幼稚的,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精明成熟的。
有不少心理咨询师,修通了自我、洞悉了人性,和外界和金钱的关系相当的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大哲学家、“心学”祖师王阳明(我眼中的古代积极心理学家),正是内圣外王的典范,内可治学,外可带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的探索,并没有成为他的阻碍。在“心学”的框架里,我心即宇宙。
所以,不要因为外在的灯红酒绿而迷失了内在,也不要因为内在的沉思而停下连接外在世界的脚步。
真正的修通,不分内外
人生路上,总有那点点星光,照亮前进的方向。
感恩遇见!
举报/反馈

一尚职场心理

863获赞 236粉丝
洞悉职场心理,助力个人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