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撒泼耍赖;孩子不想上学、挑食;生了二胎之后孩子总是闹脾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时常对孩子的一些状况感到束手无策。
容易烦躁、难以调节愤怒情绪、抑郁焦虑、不懂得拒绝他人......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也时常陷入种种心理困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怎样才能理性、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有没有可能将从小到老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悉数囊括,并将正确答案汇集成一份触手可及的资料,供人们随用随取?
10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通力合作,历时一年,推出了《家庭心理百科》一书。这是一本从婴儿的心理发展讲到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再到老年期的精神疾患,囊括了一生各类问题的情感/情绪/精神类书籍。
10位专业医生整合多年来患者常见的问题,以人的成长为线索,提炼出近200条对东亚家庭最具价值的条目。
他们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对各类心理问题作出解答,书中既有言简意深的宽慰,又有条理清晰、步骤明确的应对方案,能帮助读者走出心理误区,科学解决自身问题,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全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为中心,讨论人在不同年龄段如何实现人格、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部分:叙述幼儿、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在其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具体指导读者处理压力和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对精神科学知识、心理学、精神分析等概念进行了单独说明。
01 人类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看见即是降伏”
《西游记》中,每当孙悟空和一些妖魔鬼怪大战三百回合而无法获胜的时候,他就会去找观音菩萨当救兵,而观音菩萨来后,根本不用任何武器,只用叫出这个妖怪的名字,它就现出原形,顿时就被降伏住了。
所以,文化人类学家根据这些神话故事的桥段总结了一个普世智慧:看见即是降伏。
《家庭心理百科》的第一部分,便是让你“看见”人生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成功“降伏”各阶段的心理问题。
第一部分根据埃里克森划分的人生八个阶段,详细分析了人类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在人格、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个层面的心理发展情况。
人生八个阶段:
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半):主要目标是建立信任,如果妈妈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
肛门期(1岁半到3岁左右):主要目标是培养自主独立,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约束,并不断从中积累成功经验,就能使孩子获取良好的自信心和自控力。
前生殖器期(3-6岁):主要目标是拥有主动性,如果父母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敢于让孩子不断试错,孩子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和主动性。
潜伏期(6-11岁):主要目标是产生勤奋感。这是儿童发展的分水岭,决定他们是会变得勤奋还是陷入自卑。孩子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
青年期(12-18岁):孩子会为了建立起自我身份的认同而不断努力 。孩子需要理解自己过去的样子,与现在的自我进行比较,预测自己将来的面貌,整合自己的优缺点,建立起自身的统一。
成年早期(18-24岁):培养亲密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通过接纳他人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牺牲妥协,在维持稳定持久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亲密感。
繁殖期(25-65岁)。主要目标是繁殖。“繁殖”不单指生育子女,还包含了引导后代、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这一阶段的我们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是最为活跃和有创造力的。
老年期(65岁至死亡):主要目标是自我整合。自我整合主要是指接纳自己的人生,认可一生的创造性和价值,怀念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02 实操演练
我们在了解了上述各阶段的心理现象后,尝试来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
“宝宝吃手是否要制止?”
网上曾有人为了“宝宝吃手是否要制止”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从本书第一部分的介绍可知,一岁左右的宝宝处于口欲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吮吸或咀嚼等活动获得满足。而宝宝之所以会吃手,是因为他们发育到可以灵活运用手的动作了。他们开始明白可以用手指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吃手指也是手眼协调的显著表现,是智力发育的明显信号。
因此,不用刻意去纠正宝宝吃手,等宝宝渡过这个时期,就会停止吃手。
注意:口欲期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造成孩子个性异常,如有过度依赖倾向、执着于食物、酗酒、抽烟上瘾等。
“可怕的两岁该怎么应对?”
两岁左右的孩子学会容易出现不听话、动不动就耍赖等异常表现,让妈妈们头疼不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自主性。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过度纵容,会使其无法完好地建立自主性;如果过度压抑,会使其在建立自主性时彻底失败而产生自我怀疑。妈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适当地管教孩子,在孩子面前就事论事,采取理性的态度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自律体系。
注意: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自主行动,让孩子不断从中受挫,会使他们产生羞耻感和自我怀疑,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即是固执及强迫症的恶化。
“孩子抱怨学校的抄写作业太机械、毫无意义,应该怎么回答孩子?”
在学龄期,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很多时候需要反复练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当孩子觉得无聊并抱怨时,家长该怎么回答她呢?
其实,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勤奋感。孩子学习的不仅是片面的知识或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勤奋这一品德。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孩子:“现在的你不仅仅是在学习书写,更是在学习人生的大道理喔。”
注意:如果孩子在学习技能时失败或被父母过度保护,就可能陷入自卑情绪中。
读懂了第一部分各个阶段的心理现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发展的规律,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看见即是降伏,“看见”了心理的需求,就能有策略地去解决问题。
03 典型案例
《家庭心理百科》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人生各阶段的心理现象。接下来,本书在第二部分讨论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孩子不与人对视,叫他名字也不回答;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单独睡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性教育应当如何进行;孩子到了青春期应该怎么教育等等。
每个案例都非常经典,相信大家在育儿过程、社会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大家可以按照目录索引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学习书中的解决方法。
前面介绍了几个关于幼童教育的案例,这里介绍一个关于青春期孩子养育的案例。
“孩子学习不认真,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诫,孩子却让家长不要一直唠叨同样的话,应该如何正确教训孩子呢?”
曾有实验将14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他们在听到妈妈的唠叨录音时的反应。实验发现,孩子在听到家长录音时,大脑边缘系统(负责处理负面情绪)开始活跃,而额叶、顶叶及颞叶(调节控制情绪)的活跃程度却降低。这表明孩子通常并不会站在父母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只会反感和拒绝他们的唠叨。
如果希望有效地传递信息,需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1、具体地向孩子做出指示。例如:与其对孩子说“整理下房间”,不如说“把这件衣服挂到衣架上”。
2、就算孩子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也不要生气,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处理。
3、从“我”出发 来表达沟通。父母总喜欢说:“你...... ”“你必须......才行”这类句式,这只会带给孩子受批评的不快感受。相比之下,“这件事我是这样认为的”“妈妈在......的时候最开心”等开头将“我”作为主语的对话方式则显得更容易让人接纳。
对于父母应当怎么修正自己的语气和表达,书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父母可以录下自己与孩子的对话,几分钟即可。此后一边回话录音一边想象孩子在听到这些话时的感受。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记载着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故事,充斥着属于每个人的难题。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有时会感到困惑,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当我们陷入混乱的情形时,心理学书籍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找寻方向的指南针,帮助我们更为理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04
《家庭心理百科》的第三部分对精神科学知识等概念进行了单独说明。理论加上实际案例的反复交融,让读者在“看见”心理需求的同时,再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是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自己也能从中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本百科全书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的敲门砖,又可以成为查阅常见心理问题的手册,还可为遇到育儿难题、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苦恼、养老等问题的人们解忧。就像每个家庭必备的急救医药箱一样。
心理和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是需要被细心照顾和密切关注的。我们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时不必孤军奋战,备上《家庭心理百科》这本家庭心理的急救医药箱,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轻松应对各种问题。
举报/反馈

魔鱼飞扬

133获赞 19粉丝
在现实中冷眼旁观,在文字中摇旗呐喊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