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教育大多是“捆绑式”的,家长会将自己的思想凌驾于孩子的思想之上。告知孩子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并且为了达到他们的要求,家长会长期压迫孩子,杜绝孩子做那些他们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但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压迫之中,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会出现叛逆心理。
之前,网上有一则新闻,新闻的主人公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上大学之后,因为经常打游戏,不学习导致科科不及格,最终因为挂科次数太多被学校劝退了!很多人会质疑,能够考上清华的必定是人中龙凤,怎么会一点自控力都没有呢?
其实这都跟家长的教育有关,小时候的他因为父母管控太严格,从未碰过游戏,导致他对于游戏太过于向往。
在脱离了父母的管控后,他便格外的放肆了,疯狂的打游戏。最终才酿成了这样的后果。对于孩子而言,严加管教比不上互相信任。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他们不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教,但同样成绩优异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但也有些孩子,即便家长对他严加管教,规范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是平平无奇。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吸取到心理营养。所谓心理营养,其实源自于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源自于父母对于孩子的认可和肯定。
孩子所需的五大心理营养
1、无条件接纳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接纳。这种接纳不仅仅局限于“我认同你的存在”。而是认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纳他所有的要求,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关怀。
当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的时候,他会内心富足,会充满勇气,因为他知道父母就是他最坚强的支撑和依靠。
2、生命中最重要
孩子生长到三个月的时候,他们最渴望的便是家长的陪伴,是希望得到家长的重视。因此当孩子发出呼唤信号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到孩子的身边。这种陪伴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备受重视的。
如果孩子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没有感知到家长对于自己的爱。那么长大之后,他会从“别人”身上索取。比方说上学时候的老师,比方说异性等等。他期待有人能够把他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3、安全感
孩子在出生之后,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个体并不仅仅局限在脐带的分离,更多的是精神的独立。为此,在孩子4个月到3岁的时候,父母应该做的便是给与孩子安全感,安全感充足才能够让孩子真正的独立。
时常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孤单,有依靠。并且陪伴并不仅仅局限于陪在孩子的身边,更多的是从实际行动上,体现出对于孩子的爱意。比方说,给予孩子接触,给孩子拥抱。比方说父母关系和谐等等。虽然这个时候的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能够从父母的行动之中感知到父母对于他的爱意。
4、赞美和认同
当孩子在4-5岁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已经开始独立起来,更加具有“我”的意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赞美和认可,
时常表扬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词汇不仅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知道自己一个有价值的人,还能够让他更加大胆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唯唯诺诺的身居父母的身后。
5、学习、认知、模范
当孩子在6-7岁的时候,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他们想要吸取更多的知识来补充自己。而作为家长,应该做好榜样的作用。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的作用,防止孩子学习到不好的习惯,影响到他往后的人生。
想要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并不仅仅满足于他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关心他的心理,了解他的心理诉求。
就好像人们常说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应该格外关注孩子的心理,给与孩子充足的爱,丰盈他的内心,才能够让她得到更好的成长。
举报/反馈

宝宝好萌

142万获赞 16万粉丝
原创视频,育儿经验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