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在校大学生焦虑问题的新闻报道广泛见诸于各种媒体,从原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逐步扩大至大学生刚入学就存在焦虑的倾向。因此,各大高校已经将原本属于选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了必修课,而且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建设,配备了大量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为什么大学生容易焦虑?除了学校进行辅导教育以外,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作为学生家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大学生的焦虑化解不单单仅需要学校方面所能解决,还必须要学生家长共同配合,做好相应工作。
小编曾担任了多年的辅导员,持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大大小小经历、了解了不少学生因焦虑而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事件。总的来看,大学生为什么容易焦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难度大
不少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的是专业被调剂了,有的则没有选择专业,全部由父母包办选择了。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本身从心里就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再则学习难度也较大。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眼看着周围其他同学都学习很顺利,自己却停滞不前,很容易产生焦虑。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如果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一落千丈,是很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引起焦虑情绪的。
2.缺乏职业规划,整天无所事事
除了学习因素外,缺乏职业规划,没有明确学习生活目标,也是造成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调节一个人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离开这个情境,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进行放松旅游,俗称“散散心”。在大学里,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很多自主课余时间,如果按周来计算的话,大学低年级学生至少一周有完整的3天自主课余时间。这些时间,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就会整天无所事事,闲下来之后漫无目的,就容易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多了焦虑的心思自然更多。因此,在大学里经常会遇到“佛系青年”“佛系学生”,他们对学习、生活积极性不高,只求完成基本任务,不求优秀,得过且过。
3.本身性格原因,造成心理焦虑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个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的生活圈。如前所述,在大学里,除了有学习之外,还有很多课余的时间进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一些性格本身比较内向的同学如果不积极主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很容易发展为孤僻、怪异的性格特征,会变得越来越不合群,从而造成心理焦虑。
4.就业的压力及现实落差的冲击
就业是每一名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人生挑战之一,在当今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早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性难题。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背景条件一般的同学很容易因为就业的压力而造成焦虑的心态。此外,在日常的学习、活动竞赛以及找工作的时候,如果自己很努力、已经很优秀了,却没有因此而获得应有的结果,这种现实落差的冲击也会引起焦虑。
既然已经产生焦虑情况,如何改善孩子的焦虑状况是当务之急,作为家长来说,除了配合学校老师做好相关工作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视频、语音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孩子不愿意单独与家长交流,还可以通过建立家庭群的方式从侧面与孩子多交流联系,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在交流联系的时候,要尽可能回避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例如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一般,就不要拿学习来说事,否则引起反感,致使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作为远离父母、远离亲人和家乡,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亲人多关心他们在学校里吃住行是否习惯、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有哪些值得亲人为之骄傲的事情。
其次,鼓励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改变个人性格特点的重要渠道。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集体活动,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通过参加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他们走出去主动与人交流,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此外,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经济条件保障,对于参加各种竞赛或者参加某些专业学习所需经费要及时保障,确保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要竭尽全力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为人父母的人心里都很清楚,现在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今后过得更好,为孩子解决今后等后顾之忧也应该是不少家长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毕业即失业。因此,在孩子入读大学之后,要千方百计为孩子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准备,以减轻就业负担给孩子造成的焦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