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走到最后,靠的是人品。
人品看不见摸不着,却蕴藏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间。
一次两次或许难以辨别,但时间久了,孰优孰劣便一目了然。
说话做事不急不慢的人,往往思虑周全,办事牢靠,却也不乏心机。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真正有城府的人,往往三思而后言。
不管情势如何紧急,他们总能保持镇定。一方面仔细倾听各方面汇报,汲取各方意见,一方面快速让自己冷静下来,排列组合出种种有可能实现的应对方案。
在讨论中,他们往往最后一个发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前发言中的亮点,并借此发挥,加以补充和完善,引起共鸣。也能就此前发言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纠正”,换一种更为客观、稳妥的说法,让别人此前“说过头”了话,能够回转到主流的轨道上来。既不得罪人,又能做个顺水人情。
说话如此,做事也莫不如此。一件事情,不管多么急迫,总能找到其阶段性的规律和特点,并以此将整件事情合理地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目标,按部就班去实现,每个环节都做到位,看起来或许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的状态,但长此以往的坚持,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这种“处变不惊”的人交往,往往不自觉就要多几个心思。因为对方凡事都是考虑周全,谨慎细致,一旦自己大大咧咧,想到一出是一出,往往就会让别人觉得,你太过幼稚,办事不靠谱。
言谈举止火急火燎的人,往往性格急躁,为人直爽,却也会情绪化。
有的人,嗓门大、语速快,走到哪里,都很快就能成为“焦点”人物,成功吸引众人的眼球。
他们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一旦下定了决心,不顾前方有多大困难,都会咬紧牙关,努力闯过去。
大丰是我的前同事,他是公司网络运营维护人员,每次有人报修,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他都会第一时间到场,排除故障。
别看大丰说话办事火急火燎,他其实是个细节控,对自要求严格,对他人同样也有要求。每次维修的时候,他都会提醒一些注意事项,只要切实遵守了,就能有效降低故障率。
可很多人却偏偏置之不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果一个人连续犯了好几次错误,大丰虽然还是会来帮助处理故障,却也忍不住嘟囔几句,甚至扔下一句话:“下次别再烦我了。”
对于大丰的直爽,很多人都是认可的,他人缘很好,似乎大家都甘心情愿被他骂,毕竟,这种真性情的人,实在很难遇到了。
言辞之间满是怨声载道,往往戾气很重,努力生活,却很是偏执。
“干嘛又安排我写稿?我都四十多岁了,眼睛也花了,腰也是痛的,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当着主任的面,何姐就开始抱怨了。
我则一句话也没说,而是快速地构思着,这个长篇通讯的谋篇布局,以及素材选择。
五年前,我和何姐同一天入职这家单位,因为爱好写作,此前也从事过相关的文字工作,因此,每年的重头宣传任务几乎毫无例外地落到我们头上。
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但何姐几乎每写一篇,都要到处邀功请赏,顺带吐槽一下,写作过程多么费神费力。
久而久之,领导不再安排她写稿,更多时候,只喊我一个人。
这一次,领导大概是觉得任务过于繁重,且时间又很紧,所以,才又勉为其难,把任务分了一些给何姐。并嘱咐我俩,要多碰头,多交流,争取早日完稿。
何姐在下楼的时候,还在一个劲地抱怨着,我什么也不说,当然,也不和她交流什么。我知道,只要我一开口,保准换来的是更多抱怨。
何姐四十多岁时,丈夫病亡,从此,她便看谁都不顺眼,除了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恨不得不用上班,只领工资。一开口就是满面的负能量,让人觉得无比沉重,似乎天都塌下来了。
对于这样一个心眼狭隘又极其偏执的人,大家对她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远远地躲开,哪怕是寒暄,也不超过三句话。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往往嚣张跋扈,处世圆滑,看似强势实则懦弱。
职场中,很多人为了巴结讨好领导,学会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习惯于恃强凌弱、狐假虎威,骨子里极其自私,两面三刀,是懦弱无能的小人。
单位办公室新来的副主任扶姐,已经快五十岁了,从打字员做起,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靠的就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在领导面前,奉承的话、夸赞的话总是恰如其分,张口就来;对待有背景的同事,三言两语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对于毫无背景的普通员工,则摆出一副领导架势,动不动还搬出主要领导来吓唬吓唬人家。
安排同一个任务,对不同背景的人,很是明显,有不同的语气,那个颐指气使的样子,简直是要把别人“生吞活剥”。
她还最爱穿高跟鞋,走起路来,整栋楼都听得到,她那夸张的脚步声。
对于这样一个“势利眼”,大家秉持的原则就是“敬而远之”,不亲近,也不得罪,出了办公楼,就装作不认识这个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海茫茫,每个人总会在岁月的淘漉之下,寻到那个同频共振的人,成为一生挚友。经历大大小小许多事,更为其人品所折服。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举报/反馈

如风轻似云淡

201万获赞 25.4万粉丝
您的快乐,我的祝福。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