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一放学回来就捧着手机玩,叫他吃饭还磨磨蹭蹭,作业总是拖到很晚才完成,懒懒散散,学习不自律,一催促他就跟你不耐烦。”
不久前和一位家长聊天,她不停地抱怨孩子不自律的坏毛病,听完之后我反问她:“作为孩子的家长,你们平时是十分自律的人吗?”
这位家长看起来有些难为情:“不是,但是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话啊。”她一方面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另一方面却对自己放松标准。
其实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现实情况是:大人天天玩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碰手机;大人天天熬夜,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各种行为会折射出父母的影子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自律,又何谈让孩子学会自律呢?
01受父母的影响
父母在抱怨孩子不自律之前,先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比较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比较别人家的父母,那些自律的孩子,身后往往有自律的父母。
同时,父母管得太紧和太松,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若是管得太紧,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放弃自我管理;若是管得太松,孩子更加容易放纵自己,不把父母的话放在眼里。
02缺乏规则约束
孩子不自律,是因为父母平时带养比较自由,孩子缺乏规则的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有建立规则,让孩子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自律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对于优秀的人来说,自律不单单是对自己的约束,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他们会因为自律而感到生活轻松、愉悦而不是压抑。
03心中无目标
孩子平时懒懒散散、磨磨蹭蹭,是因为没有目标和动力,当心中有了目标,才有持续的动力向目标靠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得不逼自己一把,努力克服懒惰、畏难等毛病。
比如武汉高考状元唐楚玥,她在7岁的时候就立志高考考720分。当时父母不以为然,没想到孩子以此为目标,11年后如愿以偿考了725分,背后自然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坚持。
01父母以身作则
家长要对自己和孩子统一标准,不能要求孩子去做,然而自己却做不到。父母要用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和孩子说好了10点睡觉,那么自己也要遵守约定。
同时,父母还要说话算话,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比如答应陪孩子一起晨练,不要临了又用各种理由推辞。如果父母总是出尔反尔,那么以后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
02制定合理规则
自律往往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正如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不往不在枷锁之中。”自律可能需要牺牲掉一定的自由,但是想要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合家庭情况,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合理的规则,家长对孩子有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要求。父母和孩子都要严格遵守规则,奖惩分明,这样规则才有一定的约束力。
03学会管理时间
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天才是1%的天赋+99%的汗水”,看到那些清华北大学霸们的时间计划表,就知道人家为什么那么优秀,不仅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而且能够高效管理时间。
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比如列一个生活作息表,把一周的安排写上去,让孩子每一天都坚持按照计划表来完成,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做事情的计划性、规律性。
04做好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是相对应的,前者是为了获取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后者。通俗点说就是“放弃眼前的诱惑,忍耐一段时间后,才能收获更大的回报”。
“延迟满足”来自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把一群4岁的孩子安排在一个没有大人在分房间,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罐棉花糖。
实验人员告诉小朋友们:棉花糖可以吃,但若是等大人回来再吃,能获得更多的棉花糖。实验期间,有的小朋友忍不住吃了,有的小朋友坚持到最后,获得了更多的棉花糖。
后续的实验追踪发现,这些能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更优秀,性格更自信、人际关系更好、工资更高等。而没能坚持下来的孩子,比较平庸且没有什么出息。
父母可以利用“代币法”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孩子每次表现良好,父母就给他一个小红花,集满10个红花就能换取一个新玩具,这个等待的过程就能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有人说“决定一个人上限的不是天赋,而是自律。”
自律的孩子专注力很强,不容易受干扰,而且目标性很强,能明确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做好时间规划。学习成绩更好,生活上有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比如要早起背单词这件事,不自律的孩子可能因为天气冷等原因,又缩回被窝;而自律的孩子按照平时的生物钟,6点准时起床,边吃早餐边背单词,喝着暖乎乎的豆浆,感叹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迈着愉悦的步子去学习。
可见自律并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自律成为 一种习惯之后,幸福感和满足感直线上升。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也能让父母育儿的路上轻松不少。
今日话题:你和孩子是自律的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