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
一、阴阳学说:
《黄帝内经》上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一般来讲,我们有白天和夜晚,这个就是最原始的划分。白天就是有太阳,就叫阳。夜晚很黑,没有太阳,就叫阴。白天和夜晚相互交替,也就是阴阳的不停变换。这个事实说明阴阳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是一个矛盾对立的双方。后来就进一步说明了阴阳的划分标准:
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同样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阴阳的划分:背部属阳,面部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一年四季的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进一步,每个脏器内部也有阴阳的划分。肾脏有肾阴和肾阳,肝脏有肝阴和肝阳。自然界阴阳要平衡,才有了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人体阴阳的平衡才会出现健康的体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个就是说明阴阳师可以相互转换的。
在人体内部,大概把阴阳的作用可以这样划分:
阴:滋润、营养、安静 阳:推动、运化、防御
二、五行学说:
自然界的五种和生活惜惜相关的物质,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 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 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 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中医上的基本理论就是人和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的观点。在这里就是这样说的:内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自然界中的五行有相生相克,相生的顺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的就是母亲,被生的就是孩子。相克的顺序就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用图形表示如下:相邻的就是相生,相隔的就是相克。
三、精气学说:
天之三宝日月星,人之三宝精气神。
中医认为气是一切物质构成的基础,一切东西都可以是气的转化,也符合了盘古开天劈地时宇宙是一片混沌,一个气场的说法。中医还认为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气场。中医上常把气和血拿在一起说,它们的关系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同源。
中医上讲的“精”这个概念和气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重点是讲的先天和后天的精气。通常说的就是肾脏可以藏精纳气,这个大概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精元。
这个精的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大概有以下作用:
第一,调节蛋白质、糖和脂肪等物质代谢以及水、盐代谢;第二,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促进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并影响衰老 过程;第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包括受精、着床、怀孕和泌乳在内的生殖过程, 以及性行为;第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与学习、记忆和行 为等有关;第五,与神经系统明确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这个精还是一定要充足,才能保障人体的各个机能很好。
四、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一)、五脏:心、肺、脾、肝、肾
(1)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为开的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心在五行属火,在五脏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心主神志。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管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2)肺: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分为左、右两肺,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肺又称“娇脏”。肺为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即肺有主持和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同时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3)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肝: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肝为魄之处,血之藏。在五行中属木,肝与胆关系密切。
(4)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同而不泄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表现为四个方面: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肾脏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在五行属水。
(5)肾藏精。指肾又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肾主水。指肾脏又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肾主纳气。纳,有受纳和摄取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为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才能保持呼吸均匀,气道通畅。
(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胆:胆为六腑之一。胆呈囊形,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胆有贮存和排泄胆汁功能。胆汁生成于肝脏,味苦,呈黄绿色,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喷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
(3)大肠: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需经大肠的燥化才能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4)小肠:小肠位于腑中,主要生理功能有:受盛和化物,同时将水谷精微再次吸收,还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5)膀胱:膀胱位于下腑部,是一个中空囊状脏器。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五、经络学说:
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2、 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所经有关。
六、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湿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
中医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故中医病因作用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整个疾病的全过程系动态变化。中医也有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对疾病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诊断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生病主要是由于本身体内的正气压不过邪气所致的,治疗疾病的根本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正气,提高免疫能力,提高身体机能,从而达到驱赶邪气,强健身体的目的。
举报/反馈

中医养生小感悟

400获赞 157粉丝
中医大道 道不远人 感悟在心 用心传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