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水,文字原创
我与心理学的故事。
咋一看,会以为是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的过程,如果这么理解,我觉得会有些狭隘,似乎没那么好玩了。
理论总是骨干的,但现实更多丰满,也更多风雨,活生生的人,才是我们真正要始终放在心上的客体所在。
心理学,如果是指西方心理学的理论,那我接触得较晚,硕士阶段社会心理学才开始系统学习;如果是指的广义的心理学和人的心灵成长,那从小就有在关注。
幼年:爱好形而上,在日记中自省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买了卷轴的水墨山水画画,瘦瘦长长地挂在那里,过年了家人要拆下,我也不让,懵懂间,会觉得这个很美,让心很舒服。
小时候流行写日记,记了一本又一本,以前偶尔回头翻,会发现有时候会发泄一些情绪和纠结,但更多时候都是在为自己打气,结尾多是自己鼓舞自己的感叹号,那时候会想:这个小小的姑娘,咋那么能想呢?
及至高中,有次听不按常理出牌的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次道德经,这算是课外知识了,他其实没有义务给我们讲,听得很入心,转天就去书店买了书,自己翻看,“挫其锐,解其光,和其芬,同其尘……”那时候背诵的东西,现在还记得,我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理解,去解读经典。
那时候还偶尔接触到《罗兰小语》和纪伯伦的《沙与沫》,和好友交换阅读并讨论,乐在其中。
后来到了大学,可能是对形而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吧,记得那时候还特别跑到哲学系,想看能不能副修,但是考虑到就业等,终究还是没去,选择了新闻。
但是课余的时间是自由的呀,于是就在图书馆翻看那些儒家、道家等经典或者后人的释义书,自己看得不亦乐乎。
从社会学到心理学:人心需要呵护
硕士期间,自己学的社会学,教社会心理学的老师结合教材,给我们讲了很多的学者,很多的案例,当然,都是老外。那时候开始发现,噢,原来人的心可以研究得这么细,情绪、欲望、行为、认知、动机等等,都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还可以邀请被试做很多封闭的研究,有趣。
当然,那时候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人的心理,会慢慢发现:原来不同的理论给予人的是不同的视角,比如社会学会从比较宏观和中观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和个体现象。研究心理,也是更多把人放到一个大背景中,或者放到一个组织的环境中。
如果说这些课程对我有什么启迪的话,那就是分析一个原因时,不再仅仅囿于它本身,而是开始考虑到周围的条件、环境等等,从更加整体、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到现在,兜兜转转,我开始想扎根来学心理学,哪怕艰难,也要学下去,是因为毕业后近20年的工作、生活经历,让我看到人心如果不调节好,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打击——即便他外表再光鲜亮丽。
去年年底,我报名了某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今年整个上半年都是学习的状态,不管外面怎么说证书的含金量之类,但由于学习的目的明确,老师讲的也很系统,从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到应用心理学,各种专项技能,比如冥想、催眠、OH卡等,都有专题讲座,有心人其实能够吃透这些,够了。
也是从这次学习中,让我们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了解能够更为系统,也了解了当下的整个行业是怎样的现状。
记得主讲老师说过一句话:作为心理咨询师,不是你懂得多少知识,会用多少流派技术,人品和共情是第一位的。但现在常常还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很缺,据说有证的几万个,其实真正能做心理咨询的,不过几千人。
我理解,这门科学,需要心理学基础知识扎实,并且能在过来人的督导下,系统学习一到两门专项流派技能,对神经科学、社会学、文史哲、人工智能、法律、教育学等学科都能有所了解,那是更好。
并且,笔杆子要过硬,口才要比较好,还要比较亲切,基本上就是满足你对优秀的所有想象了。
所以,决定还是要持续的学下去,且学且应用。
写作:疗愈自己,分享他人
回过头来,我们学这么多知识,写这么多东西,目的何在?
所谓初心难得,但是,不能不寻,不然,人真的会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毕业后的10余年,从做记者编辑、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一路走来,通过文字,我认识了六七十岁的大妈,也认识了十几岁的初中生高中生,认识了情感困扰中的女孩,也认识了孩子叛逆或抑郁的家长,认识了大把掉头发的白领……
每个人的故事各异,但精神的内核很多都是共通的,有时候会心疼他们,如同我心疼自己和亲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愿意写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也不再愿意为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添砖加瓦,而是在想,自己能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既沉淀自己,也能分享他人。
当然,我也仍然在写作,希望将自己的点滴收获,哪怕是走过的弯路,心情如何从起伏到平复,和别人分享。
我开始发现,故事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如果我们能解剖和描写好一个个案,常常就能让更多类似的人受益。
再说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候,别人从你的文章中能得到的,也许比你预想的还要多呢。
当看到来访者因为你的服务而面露笑容,甚至被打动而哭泣,内心是很雀跃的状态。
当看到编辑一个抑郁痊愈案例的分享,会给一个重度抑郁患者的母亲带来莫大希望,那时候,心里真的是满欣慰的。
人生苦短,这些温暖,是点滴的慰藉。
在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将自己所学和领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写作,来传播——是我很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看到了、感觉了所谓的阳春白雪,那我们也不要忘记通俗化,去跟更多的人分享。
这,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是我们的使命。
生命这条河流,因为使命感,而让人熠熠生辉,让奋斗的人们都不孤独。
在路上,且学、且行,且分享,一起加油~
作者简介:若水,北大社会学硕士,前报社编辑,心理咨询师成长中。
举报/反馈

若水心灵小屋

1369获赞 291粉丝
北大社会学硕士 心理咨询师预备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