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教育是场马拉松,在这条路上没有哪个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因为孩子天赋不同,性格各异,所以需要因材施教。
但是,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具有共性,如果父母能够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教育起孩子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的4条心理学定律,值得父母深入学习思考,慢慢领悟其中的真谛。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实验,他将一些小白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告诉饲养员说,一组非常聪明,而另一组则智力普通。
几个月后,他对这些老鼠们进行走迷宫测试,结果表明,一组的老鼠很明显比第二组的聪明得多,它们走出迷宫找到食物的用时更短。
受到启发的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对一个学校的小学生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对所有年级的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试”,挑选出了一些“智商高、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把名单交给了学校。
过了8个月,那些名单上的孩子成绩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求知欲旺盛、自信满满,人际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
其实那份名单完全是随机选择的,孩子们之所以表现得的“智商出众”,完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期望
教育启示:
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你希望孩子成为啥样的人,他就会向着那个方向成长。
俗话说得好:说你行,不行也行。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人的潜能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面对同样的挑战和竞争,自信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所以应该谨慎给出对孩子的评价
教育应该以肯定为主,批评时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言语刺激和挖苦,否则不断被强化的“糟糕心理走势”迟早会成为现实。
二、超限效应
大文豪马克·吐温 先生曾在教堂听牧师做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实在太好了,深深地被打动,于是打算捐款。牧师又讲了10分钟,马克·吐温有些听够了,想着捐点零钱就算了,10分钟眼看着又过去了,牧师还在喋喋不休,他很生气,一分钱都不想捐了。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募捐开始了,耐心早已被耗尽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反而还拿走了2块钱。
这种持久的、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心理逆反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教育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磨蹭、“不听话”或者犯错误,而开启碎碎念模式,孩子从内疚到麻木、不耐烦,逼急了甚至会进行反抗。
所以,管住自己的嘴,孩子犯了错误说一遍就够了,不要在孩子耳边唠叨个没完,孩子会配合的多。
三、德西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项实验,他找了一些学生去做智力题。
一阶段,所有学生正常答题;二阶段,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的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题目后得到1美元,另一组的则跟之前一样没有奖励;三阶段,给学生们自由,然后观察他们是否会继续做题。结果显示,被奖励的学生在第二阶段都很努力,可是进入三阶段后,这些人很少有继续做题的,而那些没有奖励的学生在第三阶段做题的意愿依然很强。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教育启示:
当孩子没有兴趣或者动力时,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让他们产生动力,但是过多的奖励,并不可取,它有可能降低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破坏自驱力。
四、标签效应
二战期间,美军深受兵力不足的困扰,美国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组织囚犯们上前线,为此,他们派出了几名心理学的专家对犯人进行训练。
心理学家工作的重点,是让囚犯们每周给亲人寄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是描述自己在狱中表现的如何优秀,把变好的过程写出来。三个月后,他们奔赴前线,随行的心理学家又让他们写信的内容变换成自己如何勇敢作战、服从指挥。
结果,这批罪犯的表现丝毫不输正规军,他们跟自己在信中所描述的一样,服从命令、勇敢作战。
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叫做“贴标签效应”。
教育启示:
很多父母习惯性的想通过“刺激”孩子来达到目的,比如说孩子笨,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极尽批评和讽刺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可能真就成了笨蛋。
教育孩子一定要多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尽量不要使用抱怨、威胁等语言暴力去羞辱孩子,多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我是包麻麻,关注我,不迷路……
举报/反馈

包妈的育儿小经验

10.8万获赞 1.4万粉丝
包妈的育儿小经验,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更顺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